1.海信公司简介
海信在1969年诞生时,是青岛市一家作坊式小厂。
1992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海信的销售收入也只有4.1亿元,净资产只有8913万元;而在2000年,海信的销售收入却猛增至134.7亿元,净资产达22.8亿元。
在1992~2000年的8年中增长近33倍,可以说在家电这个典型的竞争性行业中,海信的确创造了一个国有企业发展的奇迹。在海信迅猛发展的同时,大量家电行业的国企却相继陷入了困境。同是国企改革,结果为何如此大相径庭?国内家电市场已低迷多年,国家也从未对海信实行财税上的特殊优惠政策,那么,海信如此高速增长的奇迹是怎样创造的呢?
2.海信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秘诀”
海信每月都要举行干部讲评会,这些例行会议在财务上的讨论重点就是财务分析,具体内容包括:各种主要产品的毛利率及其分布、新产品的试制、存货周转、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和产成品等指标都在分析之列。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进而掌握财务状况,分析经营现状,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
由这些会议我们发现海信公司对于营运资金的管理别具匠心,而实际上营运资金的管理正是海信公司创造家电业“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海信采用了什么有效的管理措施。
(1)存货秘诀——“零存货”管理方案。
近年国内彩电行业步履维艰,而海信在规模、材料采购渠道、劳动力成本等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不仅生存下来,还得以快速发展。据中怡康统计,2000年1~5月份,海信电视零售量比1999年同期增长13.71%,市场占有率稳定在10%以上,稳居行业第一。对此,海信自己认为,除去在技术和产品上保持竞争力外,强化财务管理,防范并及时消化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保持健康的财务状况是其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
我们知道,存货数量的确定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存货过多会增加存货的储存费用,而且存货存在因技术进步、消费者偏好改变而变得过时,致使产品积压的存货风险;另一方面,不储备一定量的存货则可能错过市场机会。所以企业一般都会通过各种方式确定一定的保险储备。
但海信公司却冒险实施了“零存货”管理方案。实际上海信公司认识到目前的竞争是“客户导向”的竞争,随着“适时制”(justintime)生产的推广,“零存货”管理已经是可行且必要的。从实际效果上看,这一措施使海信在竞争中变被动为主动,比竞争对手更显灵活,而且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降低了存货风险。不难理解这项措施是多么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2)应收应付账款秘诀——审时度势。
本着“要发展,更要健康”的思路,海信一直坚持“保守”的财务政策,与此同时,海信的财务管理还力求“精细化”,将各个环节的工作精细到了极至。
在海信每月的干部讲评会上,应收账款账龄分析、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指标都是分析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进而掌握财务状况,分析经营现状,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
在多年摸爬滚打中,海信还摸索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在应收应付账款政策上则审时度势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选择最佳付款时间。
海信根据应付账款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付款时间。 比如对显像管可以提前3个月付款,这样可降低支出3%~5%。
②尽量降低应收账款。
海信的财务报表中一般不允许存在应收账款,对代理商一律不再赊销,只对零售大商场可能月初铺垫,但月底必须收回。不允许为了追求销量铺垫过多的资金,比如垫200万元卖100万台,而卖到150万台要垫500万元,这样看起来销量上去了,但投入却增加了,海信坚决不这么干。
有人也曾担心“在追求健康而牺牲大量其他资源的时候,市场空间很可能被对手抢占”,海信决策层却自信地说“如果别人健康地抢占,我们是抢不回来,但如果别人不是健康地抢占,我们照样能抢回来。”
(3)海信营运资金管理的实质。
①“保守”。
“保守”是个贬义词,但坚持财务上的“保守”却是海信能够稳步、健康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海信认为:财务是一个企业的血液,如果血液不畅通,企业就会休克乃至死亡;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才是破产的真正标准;在发展速度与财务健康的选择上,宁要健康不要速度:“做大先要做强”,“要面子不如要肚子”。
②“精细化”。
2000年彩电市场之环境恶劣人们有目共睹,价格战使海信市场工作的许多潜力没有发挥出来,但贯穿业务链始终的数字化管理却使家电市场价格战对海信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在主营彩电业务的海信股份公司的考核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