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年鉴之1917> 第35章 十一月(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章 十一月(3)(1 / 3)

11月14日。傅良佐、周肇祥自长沙出逃。北军宣布自行停战并撤军后,湖南督军傅良佐知大势已去,偕省长周肇祥仓皇出逃。同日,粤桂援湘军攻克宝庆。15日,湘粤桂联军击败自萱洲铺来犯之北军,再克衡山。省城绅商组织“湖南暂时维持军民两政办公处”,公推王汝贤为办公处主任。16日,湖南军民两政办公处派岳森等前往衡山与湘粤桂联军接洽,谋求停战。17日,湘粤桂联军与北军第八师王汝贤等部在湘潭县属易俗河接战,联军乘胜占领湘潭。同日,湘南护法军占朱亭。18日,王汝贤、范国璋撤离省城,湘南护法军前锋进占长沙。19日,王汝贤退抵岳阳。同日,冯国璋令傅良佐、周肇祥免职查办,派王汝贤以总司令代行湖南督军职务。湘粤桂联军击败安武军,占领醴陵县。湖南军民两政办公处推举长沙讲武堂长彭廷衡、省议会议长彭兆璜为军民两政主任,维持长沙市面秩序。20日,王汝贤电述退走情形,并请免职。21日,陆裕光、赵恒惕、周伟与朱鹤庚分别率湘粤桂联军第一、二、四军自长沙拔师往攻岳阳,邱渭南已于先一日率第三军离省城攻岳;湘南护法军总司令程潜自衡山出发,23日率兵抵长沙。同日,国务院、陆军部任命鄂督王占元为在湘各军总司令,驻武岳军司令王金镜为副司令;免去王汝贤、范国璋湘南各军总、副司令职,但王占元、王金镜分别电冯国璋力辞不就。22日,湖南各界代表会议公举陆荣廷为湘粤桂巡阅使,谭浩明为湖南督军,程潜为省长兼军务会办。覃振于28日电孙中山,公推联军总司令谭浩明兼任湖南督军,湖南总司令程潜任湖南省长会办军务。23日,南军陆裕光部抵湘阴大荆驿,次日与王汝勤部接战。24日,南军邱渭南部抵华容,28日与商震部在新洲铺接战,商军失利,邱渭南乘胜于30日及12月1日进驻淤嘴、小桑铺一带。同日,程潜在长沙就湖南省长职,湖南军民两政办公处宣告取消。25日,谭浩明以未经北京政府任命为由,通电宣布湘督一职,决不承认。28日,南军周伟、宋鹤庚部进抵湖北公安。29日,南军赵恒惕率部抵湖北通城县境,于白螺山、向家岭一带大败北军,30日占通城。12月5日,湖南巡防各营营长唐天寿、田楚珩等致电孙中山,请准谭延回湘主政,以维湘局。

11月15日。段祺瑞请辞国务总理职。因湘南战事失利,段祺瑞提出辞职,并于16日通电全国为西南用兵辩解,指责王汝贤停战系为虎作伥,不顾大局,声称辞职是为免北方军人分裂;各国务员亦连带辞职。17日,段祺瑞通电宣告,因冯国璋坚留,仍照旧任事。18日,张作霖致电北京政府,表示愿派四师兵力,自筹饷械,亲自率队攻湘。19日,冯国璋令准段祺瑞辞陆军总长兼职,特任王土珍为陆军总长,又令准免陆军次长徐树铮本职;免去张作霖第二十八师师长兼职,以汲金纯继之。段祺瑞地位实际被削弱。20日,段祺瑞再提辞职。22日,冯国璋令准免段祺瑞国务总理职,特任汪大燮暂行兼代。同日,研究系阁员梁启超、汤化龙、范源濂、林长民等均随段去职。23日,冯国璋通电各省说明段祺瑞辞职经过,并称目前段总理虽暂时去职,而国璋倚重之殷,与段总理扶持之雅,不异襄昔。段祺瑞第二次内阁倒台。

津浦铁路北段遭大水冲毁,经修复是日全路通车。

11月17日。冯国璋致电各省宣布对国事近情之意见。称政府对于西南“不得已而用兵”,现“川事颇为得手”;广东方面,因龙济光、李厚基、莫擎宇“倾向中央,暗中牵制”,故陆荣廷等“虽有援湘之兵”,“以是不能大举”;指责长沙求和通电未能“为中央留余地,保政府之威严”;要求各省提出挽救时局“高见”。并声言“愿自带一旅之师,亲身督战”。

11月18日。北洋四督通电调停时局。直督曹锟、鄂督王占元、赣督陈光远、苏督李纯联衔通电调停时局,主张北京政府及西南各省即日先行撤兵停战,各守区域,毋再冲突,凡事以国家为前提,无事不可相商,无事不可解决,表示愿任调停之责(《东方杂志》,卷十四第12号)。20日,军政府驻沪全权代表孙洪伊复电曹锟等四督军,指出必须坚持约法,否则“别无调停之可言”,提出罢免段祺瑞职、恢复旧国会、惩办倪嗣冲张勋三项主张。23日,北军第七师师长张敬尧致电曹锟,提出“南军退出湘境,始可言和”,而“谈南北之统一,则广东政府当然消灭”。24日,陆荣廷电复李纯,赞成四督军停战通电,并望转呈总统以明令颁布。孙中山亦电复李纯,谓“解决国内之争,只有法律二字”。27日,李纯致电孙中山,称“纯勉任调人”,“尚析惠我南针,俾有率循”。29日,孙中山电复李纯,称“倘能约法、国会完全恢复,创乱诸逆依法惩办,并由正式国会解决总统、内阁诸问题,则半国之兵不难一朝而罢”。12月22日,王占元、陈光远、李纯通电解释,谓上月18日与曹锟联名之通电,系仰体极峰(冯国璋)息事宁人之意,复承明谕放手进行,及与同人往返电商一致意见。

孙中山发表时局通电反对南北调和。指出:“此次西南举义,既由于蹂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