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月)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发展低迷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被誉为“一枝独秀”。但在这样一个高增长的背后,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较为突出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农民增收问题;二是内需不足、消费不畅问题;三是就业与再就业问题。中央和全国各地调查研究、召开会议、下发文件,提出了许多政策措施,其中也不乏专家、学者们的献计献策,可效果并不看好。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这些问题的最终根源还是个“三农”问题,而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城镇化是最重要的途径,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镇化是随着工业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乡村分散人口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逐渐地向城市转化的过程,以及城市内部结构逐渐高级化的过程。国际上通用的提法是城市化。在我国,城市系统包括市和镇两个部分,为了更形象地反映我国的城市化,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城镇化的概念。城市化、城镇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城市自古就有,然而一般说的城市化,则指的是自产业革命以来,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经济活动在特定区位大量聚集发展的过程。现象上,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实质上,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同一经济过程的不同表现形式。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实践表明:各国城市化的推进与工业化的浪潮相伴相生,两者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据有关资料显示,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经历的是先紧密后松弛的过程。这就是城市化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两个阶段:在工业化的初期,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大城市集中的过程,称为集中城市化,这个时期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十分突出,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9以上;在工业化后期,随着大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地价飞涨、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日渐突出,人民生产生活的成本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由大城市向城郊或中小城市转移的过程,称为分散型城市化,这个时期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相对减弱,但相关系数仍在0.7以上。因而,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工业化在过去、现在和往后都是城镇化的“发动机”。
(二)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城镇化的进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首先,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阶段性规律:即城镇化初期发展进度较为缓慢,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城镇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20%一25%)开始加速发展,当城镇化达到新一轮水平时(65%一85%)则趋于稳定。其次,是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普遍高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到2000年底,世界平均的城镇化水平为47%,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在70%一80%之间,而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只有36.09%。世界上与我国经济水平相当的国家,城镇化水平在60%左右。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三)推进城镇化的现实意义
1.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一方面,二、三产业的兴起,大量农民向城镇转移,拓宽了农民收入的渠道。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绩效明显高于农村第一产业,据有关资料显示,大中城市一个打工农民的收入是乡村农民收入的4~5倍,小城镇一个打工农民的收入是乡村农民收入的2倍左右。另一方面,农村农民的减少,加速了土地相对集中,提高了农民占有土地资源的水平,可以形成规模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城镇化能够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必然引起投资扩张。据统计,大中城市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口,仅生产性投资就达到1.5万元,农村小城镇增加一个就业人口,投资也要达到4000元。大量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并就业,能够拉动全社会投资的持续增长。
3.城镇化能够通过对各类发展要素的集中与扩散,有效地推动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在城镇化扩张阶段,明显地发挥着“增长极”的效应,使区域内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随着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又发挥出其扩散的效应,使城市信息、技术和城市文明扩散到广大的农村,推动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4.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内需。西部地区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加快小城镇建设可以激活农村市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活力。
5.城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活对人的生育行为具有一种综合性的约束力量,无形中可以使人计划生育、少生优生。把大量人口转移到城镇,可以最为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另外,城镇化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教育、科技信息、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水平,促进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