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
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我们的思想与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情况、形成新认识、提出新举措、做出新业绩。近年来,我们在对白银市情认识及其相应的工作决策与成效上,有做得很好的方面,也有许多不足之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们必须在更高的起点、从更广的角度,用辩证的态度、用发展的眼光,进一步深化对市情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决策依据更为坚实可靠,发展目标更为科学合理,工作措施更为得力可行。
一是从地理条件看,既有显而易见的区位优势,又长期饱受生态环境的严酷制约
白银市区距离省会不到70公里,处在兰州“一小时经济圈”之内,公路、铁路、航空交通条件便利。但这块地方也同时处在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年均降水量仅为180~450毫米,森林覆盖率仅为5.3%,自然灾害频发,大部分土地利用价值较低或难以利用,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一时还难以改变。
二是从工业经济看,既有比较雄厚的基础条件,又确实存在结构不尽合理的突出矛盾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有色金属、煤炭、电力资源陆续得到开发,由此奠定了白银工业的基础,形成了白银工业的特色。多年来,工业经济一直居于主导地位,2004年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但白银工业以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为主,对资源的依赖性强,轻工业由盛而衰,加工制造业发展不充分,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比较突出。老企业改革步伐滞后,技术改造缓慢,发展活力不足,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要求。
三是从农业基础看,既有黄河灌溉的天然之利,又严重存在干旱半干旱山区的巨大反差
黄河横贯白银两县两区258公里,占流经甘肃总长的52%,陆续建成景电、靖会、兴电等12处大中型电力提灌工程,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0万亩,占总耕地约1/4的水浇地,承担了80%的农业产出,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比较稳定。但截止目前,仍有近70万人处在干旱半干旱山区,生产生活水平比较低下。全市未解决温饱的8万多人口大多集中在这些地区,脱贫难度大,稳定脱贫难度更大。
四是从经济结构看,既逐渐呈现三次产业的良性发展,又很难改变各种内在结构矛盾的多重困扰
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由1999年的17.4:51.2:31.4调整为2004年的14.5:55.4:30.1。第二产业比重提高,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的比重也有下降,这种变化除了反映出第三产业一时还很难较快发展而外,总体上是符合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是一个良性发展趋势。但长期以来,城乡反差较大,经济总量的70%在城市,而70%的人口却在农村,二元经济特征明显,矛盾突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比例不合理,国有企业一头独大,比重大而活力小;非公经济仅占经济总量的30%左右,活力大却比重小。这种经济结构导致区域经济整体上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五是从城镇化进程看,既较快实现了基础设施的可喜变化,又明显存在着聚集辐射功能不强的客观现实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较快,城市功能逐步完善,西区新城拔地而起,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初具规模,中心城区由原来的45平方公里扩展到65平方公里,平川区的面貌也有了明显变化。三县旧城改造步伐明显加快,15个农村建制镇的基础设施也有所改善。但由于城镇化起点低、起步晚、发展慢,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没有形成较强的聚集生产要素和人口的功能,工业支撑能力弱,第三产业不发达,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十分有限。连续三年,白银市城镇化率分别仅提高了0.1、0.14和0.3个百分点,进展变化十分缓慢。
六是从新上项目看,既开始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进而面临做大做强的艰巨任务
三年来全市共实施50万元以上的项目1698个,已建成1048个,累计投资达到115.1亿元。项目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创造了新的生产能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1年以来共引进实施项目256个,竣工177个,在建79个,完成投资22.26亿元。招商引资竣工项目中工业项目占到了一半。但这些建成投运的项目,有的存在未达产达标的问题,有的存在简单再生产的问题,如果不能培育壮大,实现扩大再生产,这些项目在扩充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调整经济结构、安置社会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就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七是从社会事业看,既较好保持了经费投入的逐年递增,又仍然表现出发展滞后的诸多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的增加,我们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逐年加大。但由于欠账较多、基础薄弱,总体上发展滞后,在农村表现尤为突出。多年来,对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