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kegaard,1813—1855)的信条。他的后期作品如《超越人力之外》则更带有宗教神秘色彩。
亚什巴尔
亚什巴尔(1903~1976),印度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进步作家。印地语进步主义文学流派(又称社会主义文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生在旁遮普邦的费罗兹普尔城,祖籍是北方冈格拉山区。父亲经商,后成一小职员。因经济困难,母亲离开冈格拉,在费罗兹普尔一所闻名的孤儿院任教员。不久,父亲亡故,全家生活仰仗母亲微薄的工资收入。少年亚什巴尔跟随母亲辗转于城乡之间,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低层人民的痛苦生活,激起亚什巴尔的同情。他后来创作的许多短篇小说,反映了这段生活的经历。母亲原是大家闺秀,但在独立经济生活中表现了坚毅、勤劳的品质,她还参加了民族复兴的启蒙组织——雅利安社。母亲的思想和品质,影响着亚什巴尔的政治和文学生涯。中学时代,亚什巴尔在家乡参加雅利安社活动;1920~1921年,在他的努力协助下,家乡展开了不合作运动。就在那时,他进入拉合尔的“民族学院”。在那里,他结识了后来闻名于全印的民族英雄帕格特辛哈等人,他们都对甘地非暴力主张不予置信,认为只有通过暴力,才能使国家获得独立。于是,他们先后组织了“革命社团”、“印度青年联盟”、“印度社会主义民主联盟”等反英恐怖组织。他们搞暗杀、爆炸,制造枪炮,组织武装力量。帕格特辛哈等领导人先后离开大学,从事秘密工作,唯独亚什巴尔念完了大学,获得文科学士。帕格特辛哈被捕绞死后,亚什巴尔被选为该组织的领导人。1930年英殖民当局通缉亚什巴尔,他只身外逃。1932年被捕,判十四年徒刑。在牢中,他专心致志读了许多书,从事文学的翻译和创作工作;并于1936年在狱中同女革命者帕勒伽什瓦娣结婚。亚什巴尔丰富的政治生涯,以及在斗争过程中接触了马克思主义,这就为他的进步的文学创作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这段生活经历,在他的《达达同志》(1942)以及《叛国者》(1943)等长篇小说里得到了反映。1938年亚什巴尔被赦获释,在一家杂志当副主编。不久,在妻子的帮助下他自己办了《叛乱》杂志。1940年因《叛乱》杂志发表了反英的文章和作品,亚什巴尔又被捕。获释后,1949年又因他发表揭露现实、批判现存制度的作品,国大党政府逮捕了他。1950年释放后,他的政治意志消沉了,除参加一些国际社交活动外,一直埋头于写作。
亚什巴尔于1938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起初以写短篇小说为主,1939年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鸟笼的腾飞》。1939到1955年是他创作的重要时期,共发表了一百五十多篇短篇小说。早期的作品充满着浓厚的抒情味,如在《鸟笼的腾飞》短篇小说集里,作者集中抒写了北方山区的风土人情,寄予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从这以后,他的笔锋转向犀利、讽谏,主题大多是揭露社会黑暗,批判旧的社会制度。如揭露资本剥削的罪恶,同情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的作品有:《现世报应》、《痛苦的权力》、《面包的代价》和《黑市》等;反映妇女特别是妓女的悲惨生活的作品有《伤痕》、《合乎教规的片断》、《芒格拉》、《女盗古格拉》等;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宗教迷信的作品有《上帝属于谁》、《阴曹》、《风暴的魔鬼》等,还有讽刺国大党政府的《见证》等。但是,反映作者进步主义流派的文艺观的作品则是他的长篇小说。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中,作者能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历史的观点处理题材,提炼主题和艺术构思。共产党员的形象作为他小说的主人公,在印地文学中是破天荒的。他一共写了十部长篇小说,主要的有《达达同志》、《叛国者》、《党员同志》(1946)、《真假》(1958~1960)和《你我他》(1969);还有历史题材小说《狄沃雅》(1945)和《阿米德》(1954)。独立前的小说中《叛国者》和《狄沃雅》的影响最大,独立后评论界一致公认《真假》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巨著。
《叛国者》描写一个出身于中产阶级的青年康纳,早年参加反英恐怖活动,后来去苏联接受政治教育,加入共产党,并把一切献给祖国人民的事业的故事。小说中穿插了不少曲折缠绵的爱情故事,情调不大健康。然而小说的政治主题是十分鲜明的。小说着力塑造了一位坚持党的原则,深入工农,不怕牺牲的共产党员的形象。
在《狄沃雅》里,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描述了佛教时代孔雀王朝末期的社会生活,揭露宗教的腐败,种姓制的罪恶。故事主要是写宫廷舞女狄沃雅同奴隶出身的力士帕勒吐赛纳的恋爱。但社会的封建势力阻挠她接近情人,她不堪忍受社会的压力,逃离宫殿。被奴隶贩子抓住,拐卖到远方,与一婆罗门男子结婚。她遭到丈夫非人的待遇,跳河自尽,被人搭救。此时,唯物主义艺术家、旧相识玛利歇来求婚,吃了闭门羹。因狄沃雅仍思念着帕勒吐赛纳。后来,她聆听了玛利歇的唯物论的教育,终于委身于他。显然,亚什巴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