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年鉴之1905> 第13章 文学类(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章 文学类(4)(3 / 3)

动和危害,不要让它得逞。

拉披帕

阿卡丹庚·拉披帕,1905年11月12日生于曼谷。泰国作家。其父系拉差布里滴列立亲王,因此其名前冠有“蒙昭”二字,意为“王子”。先后在阿萨姆、贴西林学校求学。1924年后赴英、美留学。1928年归国后在公共卫生部任职。中学时代曾创办《贴西林学习论坛》学报,并以“瓦腊沙维”笔名翻译英国小说。1929年创作长篇小说《生活的戏剧》,描写一个泰国留学生在西欧的经历,发表后引起争论。此后又发表中篇小说《明星之恋》,及《生活的戏剧》续篇《黄种人与白种人》。1931~1932年完成4部中篇小说:《世俗之路》、《妙龄时期》,《无庙之神》、《上层社会》。他属于泰国1932年改变政体前夕新文艺运动中涌现的首批浪漫主义作家,在反对封建贵族制度中表明了作者要求自由、民主和对西方文明的向往。

萨特

让一保尔·萨特(1905~1980)是法国现代最著名的存在主义代表人物,他是哲学家、戏剧家、小说家和散文家,也是十分活跃的社会活动家,在今日法国的知识阶层中有一定的影响。

萨特生于巴黎,父亲是海军军官。他一岁丧父,随母亲去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很有文化修养的外祖父给他以启蒙教育。萨特聪慧早熟,从小学业优良。他从巴斯德中学毕业后,进著名学府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一九二九年,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通过中学会考。此后便在中学教书。一九三三年,他作为官费生去德国进修,得以接触和钻研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的学说。这对日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回国后,他继续执教,同时从事写作,在五年左右时间里,先后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哲学著作《想象》(1936)、长篇小说《恶心》(1937)和中篇小说集《墙》等。《恶心》的发表为年轻的萨特博得了声誉。主人公罗康坦是个有足够经济收入可以过安逸生活的三十岁的单身汉。为了“证实自身存在的价值”,他埋头撰写十八世纪冒险家罗勒崩侯爵的传记;这工作使他筋疲力尽,终于半途搁笔。为排解烦恼,他去郊游。他发现自己是毫无价值地存在于人世,周围人和事的存在也都缺乏逻辑的必然性,不禁痛苦万分。“一切都毫无道理,这花园,这城市,以及我自己。一旦你认识到这一点,这会使你反胃,晕头转向,这就是‘恶心’。”存在主义哲学是从断言人世荒谬和人生虚无开始的。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由此已见端倪。就政治态度而言,正如萨特自己所说,他在三十年代是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同情法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阵线,但避免和这个运动发生具体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萨特于一九三九年九月应召入伍,一九四○年被俘,一九四一年获释。获释后他仍然一边教书、一边写作。他一九四一年动笔、一九四三年发表的《存在与虚无》一书,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作。这种哲学认定世界是荒谬的,反对以任何方式掩盖这种情况;认为人生是虚无的,“人的出生没有道理,人的死亡没有道理”;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人先存在,然后再确定自身的意义;相信人生的课题就是“选择”,而这种选择是“绝对自由”的。以萨特的《存在与虚无》问世为标志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确立,正当德国法西斯崩溃在即,饱受法西斯蹂躏的欧洲解放在望的时刻,大批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传统的知识分子迫切地希望自由,而他们所要求的也只能是抽象的自由。存在主义哲学所提出的被神化了的自由的观念,迎合了他们的渴求,因而在四十年代风靡一时。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的所谓个人绝对自由,把个人同社会、阶级截然割裂开来。但它不满于社会现实,这就为萨特在现实生活中向进步方面演化提供了可能性。事实上,从写作《存在与虚无》时起,萨特已经开始靠拢被迫害者的斗争事业。他从俘虏营出来后,立刻建立了一个名叫“社会主义与自由”的抗战小组。该组织解散后,他又于一九四三年参加了全国阵线的派生组织——全国作家委员会,并为法共领导下的********《法兰西文学报》撰稿。一九四四年,他辞去教师职务,开始职业作家的生涯。一九四五年法国从法西斯铁蹄下获得解放后,为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的社会政治生活,他创办了《现代》杂志。他在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等一些问题上采取了正确的立场,但也有攻击辩证唯物主义和所谓斯大林主义的言论。一九四八年,他又参与组织了中立主义的“民主与革命集团”,这一行动可以说是他四十年代政治演化的一个小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