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夏天》(1951)、《一个印度王子的私生活》(1953)、《道路》(1960)、《晨容》(1969),短篇小说集《理发匠工会》(1944)、《拖拉机和谷物女神》(1947)、《金床上的沉思》(1953),儿童文学作品《印度的故事》、《人的故事》、《印度童话集》,论文集《为英雄主义辩护》、《向泰戈尔致敬》、《帝王的英语》等等。
尤若夫
尤若夫·阿蒂拉(1905~1937),匈牙利无产阶级诗歌奠基人。他出生在布达佩斯郊区的工人家庭。三岁时,在制皂厂当工人的父亲因家境穷困,被迫流浪海外,一去杳无音讯。姐弟三人的生活重担落在做洗衣工的母亲身上。悲惨的童年生活给诗人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只是在一九一九年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存在一百三十三天期间,才给他带来短暂的欢乐,刚满十四岁的尤若夫满腔热情积极参加各种集会活动,还从不知姓名的一位同志手中接收过一件珍贵的礼物:列宁著的《国家与革命》。
尤若夫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勉强读完中学后,一九二四年考上塞格德大学文学系,因发表《以纯洁的心》一诗,遭到一位教授反对而很快被迫辍学。一九二五年秋,他先去维也纳,后到巴黎就学。一九二七年回国,又在布达佩斯大学读了一年,终因经济困窘而停学。
在国外学习时,他接触到一些马克思主义书籍,回国后又参加了实际工人运动,使他的思想认识有了飞跃的发展。一九二八年底,诗人成了当时匈牙利共产党的成员。从此,他积极投身党领导的、为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斗争行列,用诗歌作为匕首,猛烈抨击统治者、法西斯主义;另一方面,他以火一般的热诚,通过诗歌这一形式,讴歌无产阶级的未来和人类的解放。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贫病交迫的诗人死于铁轨之下。
尤若夫的诗歌创作是在一九一九年匈牙利无产阶级革命失败后的二十年代开始的。以一九三○年前后为界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他是一位早熟的诗人,十七岁时出版了第一个诗集《美丽的乞丐》,一九二五年出版第二个诗集《不是我叫喊》,一九二九年出版第三个诗集《我没有父亲,也没有母亲》。这些前期诗歌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极为鲜明的反抗性,表现出诗人的大无畏叛逆精神,形象地反映出广大工农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受到敲骨吸髓的盘剥和压榨的苦难生活。他在《穷人就是世界上最穷苦的人》一诗中写道:“即使上帝是一位文书,日日夜夜抄写不停,他的笔尖还是写不尽穷人要遭受多少苦难!”寥寥数语,描绘出资本主义世界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的真貌。
由于诗歌中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诗人同社会当局发生过多次正面冲突。他的诗《以纯洁的心》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叛逆者克里斯托什》被以亵渎上帝为理由上告法院,甚至他的诗集刚出版就为反动当局所没收。
三十年代起,尤若夫的诗歌创作进入一个崭新时期。一九三一至一九三六年,他先后出版《打倒资本》(1931)、《外城之夜》(1932)、《熊舞》(1934)、《剧痛》(1936)等四个诗集。他不是一个关在“艺术之宫”里进行构思的诗人,对他来说,诗歌不是自我欣赏的艺术膺品,而是阶级斗争的锐利武器,在《社会主义者》一诗中,他写道:“诗歌呵!你去吧!作为一个阶级战士,你要和群众一起飞去!”诗如其人,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一员,诗人积极参加工人集会和各种实际斗争。在同一诗中,他明确提出:“打倒资本主义!权力和肉归劳动者!……”这不仅反映出广大劳动者的要求和希望,同时也给他们的斗争指明正确方向。
这时期他的诗歌题材更为广泛,同现实斗争的结合更为紧密了。他是第一个把产业工人生活作为诗歌题材的匈牙利诗人。他的著名诗篇如《外城之夜》《冬夜》、《情歌》、《城市的边缘》等,不仅把现代工人的生活环境、思想活动细腻地予以形象的描写,而且通篇活跃着工人阶级的爱憎感情,从而增添了诗歌的艺术力量。他的另外一些诗如《群众》、《跌倒的人》在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同时,直接作为宣传鼓动诗去催促工人阶级团结奋斗,争取自身彻底解放。
尤若夫继承匈牙利进步诗歌接近人民、反映时代的优秀传统,结合当时工人运动的形势和斗争需要,为诗歌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他的诗歌一方面逼真地描写二、三十年代匈牙利人民受压迫被剥削的黑暗图景,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启发和高涨的工人运动推动下,他在诗歌中明确指出劳动人民的斗争目标和达到自由的必经之路。他的一些爱情诗和描绘自然景物的诗歌,都能把个人的情思和对景物的叹咏,同时代、阶级斗争很好地结合起来,既没有给读者生硬的感觉,又排除了那种无病呻吟和陷于个人小天地的庸俗气息。总之,他的诗歌在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方面,都达到了匈牙利二十世纪诗歌发展的高峰。
三十年代后,德国法西斯在欧洲蹶起,尤若夫还写了一些谴责法西斯的诗篇,号召人们注视和警惕法西斯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