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曼的代表作《统治泉水的人》在他生前完成,死后于太子港(1944)和巴黎(1946)相继出版,现已译成多种文字(我国有两种译本),被认为是黑人文学的经典著作。小说以海地的红岗村为背景。主人公马纽埃尔是一对老黑人夫妇的独生子,到古巴去谋生,在当地甘蔗园劳动15年后回乡。为了使全村摆脱干旱和贫困,他决心到山区去寻找水源。他和同村因分田地产生不和的季尔维伦家族的少女阿娜伊斯相爱,两人不辞艰苦,终于在一座树木茂盛的山中发现了一个水源。他们在泉边结成夫妇。然而引泉水需要农民们重新团结起来才行。马纽埃尔夫妇耐心地做农民们的思想工作。但一天夜里,就在他回家的路上,被嫉妒他的季尔维伦刺伤。马纽埃尔挣扎着爬回家里,临死前要母亲答应不把此事通报政府。马纽埃尔的死和他要求和解的遗言使农民们深受感动,大家从此和睦相处。在阿娜伊斯的指引下,农民们集体挖了一条大河,水泉一直通到红岗村。放水的那一天,阿娜伊斯告诉婆婆,马纽埃尔没有死,她的肚子里跳动着一个新生命!这部小说扎根于现实生活,阐杨劳动人民团结互助的思想,充满了诗意。
作为诗人,鲁曼遗留下一部诗集《乌木》,于1945年出版。在《黑人的新誓言》一诗中,诗人历数殖民主义者的暴行之后宣誓道:“不,弟兄们,同志们/我们决不再作祈祷/我们反抗的怒潮就像暴风雨中飞禽的叫声震荡在池沼的腐水之上/我们不再唱那些忧愁绝望的宗教歌/我们胸膛里唱出另一支歌曲/我们展开我们的红旗/那是由正义的战士们用血染红的。/我们在这旗帜下前进/我们在这旗帜下前进/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的罪人!”
麦克伦南·休
(1907~?)加拿大小说家、散文家。1907年生于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布雷敦角岛格勒斯湾镇的一个笃信长老派教义的家庭。父亲是位医生,母亲爱好音乐美术。休·麦克伦南在哈利法克斯市长大,1929年毕业于达尔豪斯大学,获罗德兹奖学金去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并游历欧洲;之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古典文学。1935年获得古典文学研究的博士学位后回蒙特利尔,开始在下加拿大学院任教,长达十年之久。自1951年起在麦吉尔大学英文系讲授英语文学,直至1979年作为名誉教授退休。
麦克伦南在普林斯顿学习的日子便开始创作小说,但由于小说采用了国际性场景和题材而未获成功。1936年与美国女作家多萝西·邓肯结婚后,麦克伦南接受了妻子的劝导,将小说创作转向自己所熟悉的加拿大社会和题材,很快成为加拿大民族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说《气压上升》(1941),以其童年时代的亲身经历,描写了1917年发生在哈利法克斯市的大爆炸事件。《两种孤凄》(1945)对魁北克的社会变迁作了生动的艺术性描写。《悬崖绝壁》(1948)以安大略省的一个小镇为背景,描绘了小镇人民的生活及其对美国的态度。《夏夜漫谈》(1959)和《斯芬克斯归来》(1967)均以蒙特利尔为背景,前者描写了本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大萧条、政治大动荡时期加拿大的社会环境,个人强烈追求人生价值和爱情理想的激情;后者则集中反映了60年代中期加拿大的英语区与法语区之间出现的紧张关系。《届时的种种声音》(1980)是一部类似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年》的幻想小说,描写50年后蒙特利尔遭受一场原子战争劫难之后的惨景。
作为散文家,麦克伦南在创作生涯里一直抒写一种沉思随感式的个人随笔,更为自由地表达出他对历史的憧憬和现代文明的思考。这些散文被先后收入四个集子:《横越国土》(1949)、《三十又三》(1954)、《苏格兰人的回归及其他》(1960)和《加拿大的七条河》(1961)。
麦克伦南的小说和散文植根于加拿大深厚的社会生活土壤,面对现实,勇于探索各种社会问题,大胆揭示复杂的人生,为开创具有浓郁特色的加拿大民族文学作出了杰出贡献,是一位典型的加拿大作家,“他向自己的人民解释了一个迅速成熟的社会,正像狄更斯和巴尔扎克在一百年前向英国人民和法国人民解释了工业革命时期的英法社会。”(乔治·伍德科克语)。他曾破纪录地先后五次获得加拿大文学最高奖赏——总督奖,1953年被选入加拿大皇家学会,1967年获加拿大勋章。1979年退休后与第二个妻子弗朗西约·沃克尔居住在魁北克的北哈特利。
麦克尼斯·路易斯
(1907~1963)英国诗人。1907年9月12日生于贝尔法斯特,1963年9月3日在伦敦逝世。父亲是盎格鲁—爱尔兰教的主教,母亲在1914年死于肺结核。他10岁那年父亲再婚。此后他被送到英国学校读书。在多塞特郡的谢波预备学校和马堡大学,他发现了一个比教长住宅更广阔更丰富的世界,于是他抛弃了爱尔兰口音、他的教名以及他父亲的信仰。然而在英格兰,他无法忘掉自己是爱尔兰人,并且始终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