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年鉴之1907> 第11章 文学类(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章 文学类(4)(1 / 3)

布朗绍·莫里斯

(1907~)法国作家。1907年12月22日生于索恩—卢瓦尔省的坎镇。大学毕业后,布朗绍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先后在《信息报》(1933)、《战斗报》(1936)、《起义者报》(1937)、《听取报》(1938)当记者。自1941至1944年,任《信使报》文学专栏主笔。尽管他年轻时曾倾向青年右翼,但在法国沦陷期间他拒绝与维希政府合作,并逐步退出一切政治活动,集中精力从事创作和对文学的思考。然而1960年他仍在《一百二十一人宣言》上签名,并在1968年的五月风暴中被选入作家和大学生委员会。布朗绍的作品鲜为人知,仅在知识界部分人中享有盛誉。虽然这位作家对现行的文学分类标准抱有怀疑,我们仍可把其作品分为“小说”和“随笔”两类。然而两类都十分抽象难懂,必须两相参照才能得其要领。他的“小说”或“叙事”有:《难以理解的托马》(1941)、《阿米纳达勃》(1942)、《最末一个》(1947)、《高贵》(1948)、《死刑判决》(1948)、《无穷的反复》(1951)、《适时》(1951)、《没有陪伴我的那个人》(1953)、《最后一人》(1957)、《期待,遗忘》(1962)、《白昼的狂恋》(1973)。

从第一部“小说”开始,布朗绍的笔法即朝着光秃无饰的方向发展,他耐心而执著地从自己的文章中剔除所有与传统的小说模式有关的要素:人物、情节、故事和场景。他苦心孤诣追求的是文字的“中性”、无姓氏和无血色。

布朗绍对文学的探索和评论集中反映在他的一系列随想录中。自1943年出版的《失足》起,他相继发表了《罗特雷亚蒙和萨德》(1949)、《激情部分》(1944)、《文学空间》(1955)、《拉索洞中的野兽》(1959)、《未来的书》(1959)、《无止境的交谈》(1969)、《友谊》(1971)和《步向冥土》(1973)。在他的最后三部作品中,“评论”竟与“小说”珠联璧合,消失了任何差别。

严格说来,布朗绍既不是文学评论家和文艺理论家,也不是哲学家。他的所有“小说”、“叙事”、“评论”、“随笔”都围绕一个问题展开,即何谓创作?什么是构成文学的“力量”?用他的话来说,即何谓“文学空间”?按照他的观点,写作就是寻找得以产生一部“作品”的那个心境,那个时刻,即“进入一种魅力愿意光临的绝对孤寂的境界”。文学对他来说是人间“白昼”经验的“否定”:“文学的魅力的精髓在于绝对的不满,不满既存的权力,不满现状,不满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种种形式,最后不满作为权力的文学本身。”

杜穆里埃·达芬妮

(1907~1989)英国女作家。1907年5月13日生于伦敦。

杜穆里埃出生在一个艺术家家庭。父亲杰拉德·杜穆里埃爵士是位著名演员,祖父乔治·杜穆里埃是漫画家和小说家。杜穆里埃曾在巴黎受教育,回英国后居住在英格兰西南端面临大西洋的康沃尔郡。

杜穆里埃18岁便开始文学创作。192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苹果树》,1931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钟爱》。一生写了近20部长篇小说,以及剧本、传记等,她以擅长写小说,尤其是爱情小说而著名。

杜穆里埃的小说大都以她居住的康沃尔郡为背景,出色地表现了这个偏僻荒谅的海滨地区的粗犷刚劲风光,因而也被人称作“康沃尔小说”。以海边走私者的冒险生活为题材的《牙买加旅店》(1936)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为杜穆里埃赢得了声誉。

杜穆里埃最著名的小说《吕蓓卡》于1938年问世。女主人公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女,她爱上了曼陀丽庄园的男主人德文特,并且和他结了婚。但婚后她感到庄园里处处是德文特前妻——溺死在大海里的吕蓓卡的遗物,而人们又都称赞吕蓓卡的美貌,使她相形见绌,手足无措,加上女管家丹弗斯本是吕蓓卡的心腹,对她百般刁难,更使她心情压抑,闷闷不乐。

一天,突然传来消息,海中发现沉船和吕蓓卡的尸体。德文特被控犯了杀妻罪。这时女主人公才知道,吕蓓卡是个美貌心狠的****女人,德文特受骗和她结婚,毫无幸福可言。经法院调查,吕蓓卡身患癌症,自知无望,故意激怒德文特朝她开枪,又沉船灭尸。法庭宣判德文特无罪,女管家因妒生恨,放火烧掉了曼陀丽庄园。德文特和女主人公从此解除心头重负,过上了平静的生活。这部小说手法新颖,布满悬念。从未出场的吕蓓卡却音容不泯,使人无处不感到她的存在,小说逐步暴露她的真实面貌,揭露了上层社会人物空虚腐朽的灵魂。作者十分出色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单纯温柔和她所处环境的阴森险恶之间的强烈对比。这部小说一出版便成为畅销书,受到读者欢迎,多年不衰。

杜穆里埃还写了其他一些描写阴谋、爱情和冒险的小说,如《国王的将军》(1946)、《蕾绮表姐》(1941)、《法国人的小溪》(1941)、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