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山丘》(1943)、《猎鹰的飞翔》(1965)、《海滨住宅》(1969)等。
杜穆里埃还写过一部关于她父亲的传记《杰拉德·杜穆里埃的肖像》(1934)、家族史《杜穆里埃家族》(1937)、回忆录《衰亡中的康沃尔》(1967)等。
1952年杜穆里埃成为英国皇家文学会会员,1969年,获英国颁发的大英帝国二级女爵士勋章。
杜穆里埃的小说富于浪漫和神秘情调,她善于运用悬念,设计曲折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局,人物的心理刻划也颇为细腻动人,使读者难以忘怀。小说《牙买加旅店》、《吕蓓卡》等均已改编成电影。
弗里斯·图恩·德
(1907~?)荷兰作家。1907年4月26日生于荷兰弗里斯兰省芬黑森的一个农民家庭。先后在吕伐登和阿佩尔顿上小学、中学和大学预科。1929至1937年在斯尼克当图书馆职员,其间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并于1936年加入荷兰共产党。1944年被德国纳粹关入集中营,1945年初被营救脱险。战后历任荷共中央委员、荷苏友协主席等职。
弗里斯一向酷爱文学和绘画,1930年首次发表诗集《西方之夜》,获得“多姆奖”。1931年发表描述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的长篇历史小说《伦勃朗》后,着重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和政治小说,并以国际和国内的摆脱一切桎梏的解放运动为写作题材。著有描写荷兰农民生活和荷兰社会阶级斗争起源的《苦难的土地》(1936)及其续集《命运之轮》(1938)。荷兰被德国占领后,他积极参加“抵抗运动”,不断变换其秘密住处,用他的笔向呻吟在敌人铁蹄下的人民发出战斗的号召。这期间他写出了《弗里斯兰驿车》、《炉边故事集》和《人类的呼声》等小说和诗歌。为此,他于1946年获荷兰政府颁发的奖金。
战后,他继续创作长篇小说,主要作品有历史小说《自由披上了一套红装》(1945),描写法国大革命时期瓜德罗普岛上黑奴们的解放;《牧人,打死这些狼》(1946)叙述古代巴比伦索美里亚族人的国王和解放者乌鲁卡吉纳的生平;三部曲《火的洗礼》(1948~1954),描写法国1848年大革命;《时代赋格曲》(1954)描写荷兰过去半个世纪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战后他从苏联访问回来后写出了政治小说《大阴谋》(1950)。1956年他写了歌颂荷兰抵抗运动的一个女英维的长篇小说《红发女郎》,已拍成电影。1962年又写了政治小说《二月》,描述1941年2月德国占领期间、荷共领导的阿姆斯特丹工人大罢工。他还曾选译我国的《唐代小说选》(1955)和从《诗经》到毛泽东诗词的《中国诗选》(1956)。1958年来华访问。
弗里斯的文学作品约有50部,有的已译成十几种文字。其中已译成中文的短篇小说《鹿》,描写比利时人民参加游击队抗击德寇的斗争片断。密切结合现实的革命斗争是作家创作的一大特色,作品多以历史为题材,充满革命豪情,因而被誉为“当代最有名望的荷兰进步作家”。1979年,荷兰格罗宁根国立大学根据“他作为文学的历史学家所作出的特殊贡献”,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卡尔杜齐·乔祖埃
(1835~1907)意大利诗人。1835年7月27日生于托斯卡纳地区的维尔西利亚,1907午2月16日卒于博洛尼亚。他的父亲是个著名的医师,也是秘密革命团体“烧炭党”的成员。他自幼刻苦攻读古罗马和意大利古典文学,对同时代的浪漫主义作家曼佐尼、白尔谢等的作品也很喜爱。他年轻时在家庭和环境的熏陶下,就富有民主思想,向往革命,是马志尼和加里波第的忠实信徒。
1849年,卡尔杜齐随家庭迁居佛罗伦萨,在该市教会学校读书。1853年,转入比萨高等师范学校就读,在这座著名的学府里,他在语言文学和哲学学科受到严格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855年,他以研究骑士诗歌的论文通过答辩,结束学业。随后,他在瓦尔达诺的中学教书。一年以后,他因所持的共和思想遭到当局的怀疑,不得不前往佛罗伦萨谋生。父亲的去世,哥哥的自杀,婚后沉重的经济负担,迫使他一面当家庭教员,一面在巴尔巴拉出版社当编辑,并且兼搞古典文学作品的注释。1860年,他到皮斯托亚高级中学任教。几个月后,意大利教育部长聘请他主持博洛尼亚大学意大利文学讲座。从此,他才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专心致志于创作和学术研究。
1872年,卡尔杜齐加入第一国际意大利支部,但不久即退出。1890年,他被任命为意大利王国参议员。晚年,他病魔缠身,后又因中风右肢瘫痪,但他坚持在博洛尼亚大学授课,直到完全丧失说话能力,才在1904年告别了执教44年的大学讲坛。
卡尔杜齐早期的诗歌洋溢着民族复兴运动的时代氛围,在艺术上又受到古希腊和意大利古典诗歌的影响。在诗集《青春诗哥》(写于1850~1860年,187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