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年鉴之1907> 第10章 文学类(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章 文学类(3)(3 / 3)

头效忠主人的一辈子的老狗临终时的凄凉处境,从而感叹世态的炎凉;《倒霉的驴莫尔卡多篇》,则借一头驴驮着主人进山,后遭恶狼袭击,主人逃命故事,来控告忘恩负义的小人。

托尔加的重要作品还有多卷本《日记》。该书写自1947年至1977年,现已出其12卷。作家以散文和诗歌的形式,记录了他所经历的各种重大事情,文情并茂。

托尔加的其他作品还有长篇小说《文图拉先生》(1943)、《葡萄收获季节》(1945),诗集《练狱的苦难》(1954)、《炽热的地方》(1962),自传体小说《创业的第一天》(1937)至《创业的第五天》(1974)连续五卷。

托尔加曾获1974年比利时第三届世界双年度文学竞赛国际诗歌大奖,1980年葡萄牙第一届莫尔加多·德马代乌斯诗歌奖。

艾希·君特

(1907~1972)联邦德国诗人、广播剧作家。1907年2月1日生于奥得河畔的累布斯镇,1972年12月20日在萨尔茨堡病逝。

父亲原为农庄管理员,后在柏林开设税务法律顾问事务所。1925年进入柏林大学学习汉语,1927年首次发表诗作,1927至1930年在莱比锡、巴黎和柏林继续攻读法律和汉学,1929年发表第一部广播剧《歌手卡鲁索的生与死》。1930年第一部诗集出版,1931年开始为广播电台编写广播剧,自1932年起成为专业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直在军队服役,战后在美军战俘营被囚禁一年,1946年获释后定居巴伐利亚州。艾希是“四七社”的第一批成员,“四七社奖”的第一个获得者。1955年成为巴伐利亚艺术科学院院士,1956年曾获得毕希纳文学奖。

艾希的诗歌创作在战后西德作家掀起的纯洁文风、摒弃空洞的口号与华丽词藻的运动中,起了积极作用。《清点》(1945)一诗以明快的节奏和极简洁的词句,通过贫困的还乡者清点自己可怜的财产,含蓄地描绘出战后荒芜情景,是“废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诗集有《偏僻的田庄》(1948)、《地下铁道》(1949)、《雨的音信》(1955)等,语言平淡朴素,形象生动,涵义深刻。60年代的诗歌中自然的神奇因素的特色减弱,代之以哀伤和听天由命的情绪,诗集有《了结》(1964)和《机缘和石头园》(1966)。

艾希还是50年代西德广播剧创作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剧作一般打破时空界限,使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反映战后普遍存在的迷惆、失望情绪和人们在虚假的和平中浑浑噩噩苟且偷安的精神状态。最著名的广播剧《梦》(1953),最初于1951年在电台播出,受到好评。诗人在剧中写了地球上五个洲的五个普通人做的梦。火车上的逃亡者面对欧洲的“自由”得到的只是受人岐视欺凌;一对中国夫妇为了卖出的孩子讨价还价;莫斯科的干部在非洲的原始森林中丧失了记忆;一个澳大利亚的家庭被一个莫名其妙的人惊吓得出走、逃亡,但谁都不肯收留他们;纽约的一对母女在梦中听到白蚁蛀蚀房屋的声音,感到整个人也已被蛀空,只剩下薄薄一层壳。艾希虚构出人类生存受到威胁、人们惊恐、失望的梦境,但在每一个梦,的最后都向读者呼吁:对世界的主宰者们制造的“恐怖”,不能坐视,应起来行动。这个剧在当时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另一个剧《从维泰博来的女孩们》(1953)描写了一个犹太女孩和祖父在柏林一个公寓躲避法西斯追捕,最终落入魔掌的故事,同时穿插了从维泰博来罗马地下墓道游览迷路的一群少女最终得救走出迷宫的故事,二者形成对比,此外他的广播剧还有《声音》(1958)、《阿拉有一百个名字》(1958)等。60年代以来的作品中流露出虚无主义情绪,艺术上较多追求形式,有些晦涩难懂。除诗歌和剧作外,还有散文集《鼹鼠》(1968)和短篇小说《雾中的火车》(1948)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