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先秦文学观止> 第62章 史家典籍(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2章 史家典籍(9)(3 / 4)

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赏析】

这是《国语》流传最广的名篇,属《国语·周语上》。

西周末年(前842),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桩臣民放逐君王的故事。被放逐的是曩君周厉王。周厉王之所以被放逐,是因为他违背了西周末年已经兴起的进步的民本思潮。他非但不以民为本,反以民为敌;他亲信宠臣,违悖民愿。人民议论,他则通过密告“杀之”的手段进行残酷的镇压,企图堵住人民的口。当时邵穆公曾去苦谏,周厉王不听,最后被民臣赶下台来,流放到彘地去了。这篇谏文即记录了邵公的这番著名谏言。

这是一篇极富艺术性及思想性的历史散文。全文仅200多字,却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萌芽时期,新兴的民本思潮与没落的奴隶制思想的强烈碰撞,具有时代意义,所以成为了《国语》中最著名的篇章。

文章剪裁十分巧妙,仅“厉王虐,国人谤王……民不堪命矣!”几笔即勾出厉王残酷镇压,人民敢怒不敢言的社会背景。接着便浓染邵公进谏的内容。

邵公谏言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文气十分充足,论说有理,层层推进,有无懈可击之叹。其提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只宜疏导不能压制的谏言,颇有积极意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周厉王无视邵公的劝告,终于被推翻。邵公强调:“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指出老百姓有议论,正是出于对国政的关心,理应“成而行之,胡可壅也?”如强堵其口,终将自食其果。周厉王的“乃流亡于彘”,正是这一规律的写照。

全文析理透辟,比喻恰当,尤其通过谏文对时政作了辛辣的抨击,反映了《国语》不朽的社会价值。本文强调的民本思想足为后世借鉴,所以不愧为一篇具有历史通鉴的力作。

勾践灭吴

越王勾践桮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桮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囍谏曰:“鼛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