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则不同。《左传》体例严谨,内容翔实,所交代的事情条理连贯,无微不至,不仅在宏观整体的史实叙述中贯穿作者的史学理论思想,保存了大量历史资料,而且资料处理非常成功,还首创“史评”体例,即书内标识的“君子日”、“君子谓”等形式,作专门评论,并总结出历代史官记事规则的50条凡例,称“五十凡”,提出对史家书法凡例和文字要求的见解。因此,作为史学著作,《春秋》难与《左传》地位并列。
《左传》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的开山之作,同时又是史学名著《史记》的先驱,其史学价值表现在许多方面。
《左传》在编撰体例上以全国范围展开记事,将各诸侯各民族尽视为天子统治下的一体.从而奠定了中国史籍全面记叙中华各民族历史的史学传统,这是一个最重要的价值。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友好往来,进行经济文化交往是历史的主流,矛盾、冲突和战争也在所难免,但不占主要地位,各民族融合、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以及共同繁荣发展是历代的优良传统。中国历史上,虽然也经常出现分裂的动荡局面,但统一意识经久不灭,合而分,分而统,统一总是不可改变的主流趋势。这种趋势与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相关,其观念来自历代传统史学著作的大力宣扬,而传统史学著作关于民族统一的观念意识,显然受了《春秋》和《左传》的深刻影响。西周时期,虽然中原地区还保存着许多部落小国,但周王朝无疑是天下共主;春秋时代战乱频繁,各诸侯大国连年争霸,在一定意义上推进了中国的统一进程。《左传》记录了春秋时代120多个国家的历史,作者以博大的胸怀,尽量地网罗各国的历史资料,并努力照顾到薄弱环节,成为记录春秋时代全中国范围史实的信史。《春秋》和《左传》记载当时全中国范围内的各个民族的历史,极力张扬一统意识,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左传》不论是从编写范例上,还是从思想观念上,都在张扬统一意识方面深刻地影响了历代的传统史学。
另外,如前所述,《左传》在史学理论、修史态度、史书体裁、史料运用、史家笔法、史评体例等方面,也都对后代影响非浅。总之,《左传》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开创地位。
名篇赏析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日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日“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日“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哐,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人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翳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日不然?”公徒之。公人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日‘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赏析】
这篇文章是《左传》的开卷名篇,是隐公元年的历史记载。
本文写春秋时期郑庄公(郑伯)攻克其弟共叔段的历史故事及评价。这段故事发生在鲁国早期,讲的是鲁庄公的母亲和小儿子共叔段阴谋篡权的事。主要反映中国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揭露了统治者内部为了争夺政权,不惜进行阴险毒辣的、无情的残杀,即使兄弟之间、母子之间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