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先秦文学观止> 第58章 史家典籍(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8章 史家典籍(5)(2 / 3)

,有不少个性鲜明,很有文学价值。女性参加政治活动,有的展示了卓越才华,有的表现了爱国精神,还有的造成了国家的祸乱。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在不同地方先后娶过两个杰出的夫人,-个是狄国的季隗,一个是齐国的姜氏。重耳告别狄国时,要季隗等他25年,如果25年他还不回来,然后她就再嫁别人。季隗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25年后自己就成老太婆了,话虽如此,但她一定要等重耳回来,不论多久她都会等下去。这句话十分感人。仅这区区一语,就极其生动鲜明地描写出了一位对爱情无比忠贞的伟大女性形象。姜氏是个心胸宽广、顾全大局的奇女子。重耳逗留齐国与她贪欢,丧失了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姜氏认为贪图安逸没有出息,不是大丈夫所当为,与其随从人员把重耳灌醉,强迫他离开齐国去进取功业,后来终于成就晋国霸业。书中通过姜氏的言行描写,刻画了一个具有远见的杰出女性形象。其他,如热爱祖国的许穆夫人、顾全大局的赵姬、坚贞不渝的施氏妇、注重名节的介之推之母等,也都是《左传》所塑造的鲜明的女性形象。此外,《左传》还写了些反面形象的女性,如郑庄公之母以个人好恶干涉国政,煽动叛乱,导致亲生儿子间骨肉相残;鲁桓公夫人文姜不守妇道,与齐侯淫乱,造成亲夫被杀,两国不和;还有乱晋的骊姬、淫荡的夏姬、任性的蔡姬等也都各具特点。《左传》所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成为烽烟弥漫的春秋时代的一道特殊风景。

在先秦文献中,《左传》一书记述的历史人物最为丰富,其中形象鲜明者比比皆是,可见作者塑造人物的功力相当深厚。

春秋是个风雷激荡的战乱时代,整个时代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无数战争。《左传》作为记录这一时代历史的重点史书,描述战争也就成了主体内容之一。《左传》记录了数百次战争,其中秦、晋韩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邺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等,都是很著名的战争。《左传》对这些战争的记录,情节曲折,文采飞扬,文学性很强,为后世的军事史学记录及战争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范本。

在战争叙述模式上,《左传》具备了独特而又比较完整的模式。不但记述了较多的激烈战斗场面,而且把战争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对它所涉及的多方面因素从整体上全面论述,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叙述格式。《左传》描写战争,照顾到了战争的前因后果,一般分成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在战前阶段,《左传》往往会先交代战争的起因,交战双方的作战准备,包括政治上是否取得民心、武器兵力是否充分、外交策略上是否取得优势等;在战中阶段,主要着力于双方在战斗中的表现、心理变化、将帅的实战策略、作战是协同还是分裂的状况等;在战后阶段,重点介绍战争对交战双方带来的政治影响。如晋、楚城濮之战,作者首先介绍了晋国良好的政治状况,并插入了晋文公以义、信、礼治理国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对晋军团结一心、互励互勉的良好品德也作了描述,这些都是晋国的优势,也是它战胜楚国的关键。其次进入交战阶段,则详细交代了晋国战与不战的论争及双方激烈的作战情况,还对晋文公“退避:三舍”的作战态度也做了描述,将晋国的军事胜利与晋侯的好施仁义相结合。末尾转入战后阶段,主要介绍了晋国胜楚后取得的巨大影响,即大大提高了晋国的势力,晋文公被周天子尊为叔父,确定了霸主地位。

在描写战争的资料取舍方面,《左传》做到了详略得当。春秋时代,战争既是诸侯国之间解决军事纠纷的直接手段,又是当时国家之间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战争的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既决定于战略战术的运用,又受诸如仁义、民心、土气等方面的影响,而且战争的正义与否、民心士气的状况等对战争的胜败影响更为深刻。所以《左传》首先对战争有明确的认识,叙述时详因略果,即对战争的起因、战前准备及影响战局的社会、政治、道德因素详加介绍,从开始就预示了战争的最终结局,对于战斗过程中的厮杀场面、战后的结果往往寥寥几笔,简略带过,使整个战争的叙述详略得当、干脆利索。如果战争具有连续性,作者也会注意到各次战争之间的必然联系和相互影响。在影响战争的诸多原因中,战争的正义与否是最直接的因素,《左传》对此往往详加铺陈。如秦、晋韩之战,便先交代了晋国的内乱及晋惠公即位后对秦国的言而无信、恩将仇报等,从道义上谴责了晋惠公的不得民心。这样一开始就指出了这场战争的是非曲直。秦国师出有名,属于正义之师,所以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必然的结果。相反,那些因贪婪好战、无理征伐的非正义战争,必然免不了失败的命运。另外,《左传》对影响战争的其他因素,如士气的状况、战略战术的应用、外交手段的使用等,叙述的详略也有很好把握。《左传》正是对影响战争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多重因素全面顾及,并能抓住要害,揭示主导因素,所以才能使复杂的战争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意味深长。

在人物和战争关系方面,《左传》往往重人不重事,即详细描写战争参与者的人事活动、心理变化、思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