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俭抑奢,同情民苦,做到与民同忧同乐。晏婴提倡节俭廉洁,同时又克己自省,身体力行,他在齐国为相,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平日衣着简朴,吃粗米饭,乘驾破车劣马,拒绝景公为自己建造新宅,多次拒绝景公赐给的车马、衣服、财物、封邑等。晏婴率先节俭的目的是为了矫正齐国尚奢的社会风气,通过节俭安定国家,为民表率,教化百姓。晏婴的尚俭抑奢思想与行为,对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晏婴继承了齐文化的精华并将它运用于治理国家的政治实践中,并舍弃了齐文化中的消极方面,将齐文化加以改造和发展,使它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晏婴还不断吸取儒家的礼义和墨家的节俭思想,使齐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对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晏子春秋》对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上述以外,《晏子春秋》一书还记载了晏婴出使诸侯、不辱使命的外交故事或事迹等等。这对我们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晏婴和《晏子春秋》,深入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状况,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晏子春秋》的文学特色
《晏子春秋》不同于一般的诸子著作,它有许多具有文学色彩的记事和人物描写。在它之前的《国语》、《左传》等历史著作,虽然有许多生动的人物描写和刻画,但大多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并没有着意自觉、完整地刻画一个固定的人物。《晏子春秋》一书描述、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刻画得最为丰满而有立体感的是晏婴。全书围绕着晏婴一人,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刻画了晏婴的形象、气质和性格,完整地塑造了~个重民爱民、聪敏机智、清廉节俭的卓越政治家形象。这个形象已经不完全是历史上的晏婴,而是经过文学创作、加工的艺术典型,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创举。
晏婴的形象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刚正不阿,威武不屈。《晏子春秋》通过描写一些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突出了晏婴忠君爱国、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高贵品格。齐庄公是一个刚愎自用、倚仗勇力、荒淫无道、宠信奸佞的国君,晏婴多次直言相谏,批评庄公倚仗人多势众而不讲道义,逞强而不顾礼仪,喜好蛮勇而厌恶贤人的错误。庄公不听晏婴的多次劝告,一意孤行,横行无忌,终于被崔杼所杀。《庄公不用晏子》、《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等章,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晏婴刚直不阿、威武不屈的形象。崔杼弑杀庄公,晏婴闻讯后冒死前往吊唁。这时,操生杀大权的崔杼恶狠狠地威胁晏婴说:“你为什么不去死?为什么不去死?”晏婴面对崔杼的威胁,大义凛然,毫无惧色,怒斥崔杼的弑君行为。不久,崔杼、庆封又劫持众位将军、大臣盟誓忠于崔、庆二氏,并接连杀死了七位不屈服的人。轮到晏婴时,崔杼一面将刀剑架在晏婴脖子上,一面又用富贵利禄来诱惑晏婴。晏婴从容不迫,怒斥崔杼的弑君无道。晏婴的浩然正气,极大地震慑了崔杼之流。《晏子春秋》对这类重大历史事件的描绘有声有色,惊心动魄,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忧民忧国,匡君救失。晏婴时刻忧虑民众的苦难和国家的安危,经常直言劝谏,一针见血地指责国君的错误而匡君救失。晏婴的劝谏灵活多样,有时把古代圣明的君王作为比谏,为国君树立学习的榜样,然后循循善诱,敦促国君自我省悟;有时对国君动之以情,通过情感的交融,达到劝谏的目的;有时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将一个命题赋予新的内容;有时犯颜谏诤,强行劝谏,据理力争,不向权势屈服,等等。这些劝谏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晏婴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晏婴怀着忧民疾苦的思想情感,清廉节俭,俭约为民。他身任齐相,功业显赫,却时常告诫自己节制欲望,他吃的是粗粮,穿的是粗布衣服,乘坐破车劣马上朝,拒绝住景公为他建造的新宅,多次拒绝景公赏赐的车马、千金和封邑。他把自己的俸禄用于供养亲族,接济朋友,救济贫民……《晏子春秋》中的这些描述使晏婴忧国忧民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三,聪颖机智,能言善辩。晏婴身任齐相,运筹帷幄,干练明达,治理政事有条不紊。他的聪颖机智、能言善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君的谏诤。他有时正话反说,旁敲侧击,有时先扬后抑,有时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有时迂回包抄,有时借题发挥,因势利导,有时谈笑隐喻,阐明事理等等。二是处理外交事务。在外交活动中,他机敏干练,娴于辞令。有时不露声色,尊俎折冲,有时婉辞谦语,从容谈笑,挫败对手·有时理直气壮,言辞激烈,凭超人的胆识、口才,不辱使命,维护齐国尊严。譬如《晏子使楚》等篇章,就展现了晏婴从容不迫、谈笑风生、应付裕如、临危不惧、能言善辩的杰出的外交才能和维护尊严、不辱使命的刚强形象。
总之,读完《晏子春秋》,晏婴这位著名政治家忧国爱民、聪颖机智、威武不屈、清廉节俭的形象,就会浮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