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无神论思想与有神论思想的尖锐斗争,传统的天命鬼神观仍然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当时齐国流行着祝史禳灾、祭祷祈求长寿、祭神求雨、占星、占梦等迷信活动。齐景公受迷信思想的束缚,笃信卜筮、祝巫,动辄让祝史为自己禳灾求福,预测吉凶。晏婴以渊博的学识和聪颖的才智,揭露了迷信说教的虚罔,劝谏齐景公不要迷信鬼神,而要注重人事,宽政爱民。晏婴的无神论思想,丰富了中国古代无神论思想的宝库,对破除神学迷信,具有积极的意义。
《晏子春秋》中许多篇章记载了晏婴反对迷信的事迹和故事,在一个侧面表现了晏婴和《晏子春秋》作者的无神论思想。
《内篇谏上》“谏诛祝史”章记载:齐景公生了疥疮和疟疾,历经一年多的时间都没有痊愈。齐景公认为这是祝史的罪过,想杀掉祝史,用来祭祀神明,以使自己的疾病早日痊愈。晏婴知道后便劝谏齐景公说:国内众多的百姓都诅咒君王,您用两个祝史为您祈求神灵保佑、去病,即使是再善于祝祷的人,怎能胜于国内众多诅咒的人呢?请您明察,不要滥杀无辜,否则,就会重蹈夏桀、商纣灭亡的覆辙。景公听后,十分高兴.命令官吏宽缓政令,撤消禁令,减轻赋税,从而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内篇’谏上》第十四章x载:齐景公的宠臣裔款向齐景公引荐楚国的一位巫师.巫师称祭祀五帝,能彰明景公的德行,使景公得到上天的赐福保佑,进一步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晏婴借鉴历史经验教训,认为古代英明的帝王不惰怠自己的行为而频繁地祭神祈福,不轻视自身的德行而倚仗巫师,批评景公政治昏乱行为邪僻,却祈求五帝彰明自己的德行;排斥贤良信用巫师,而要求成就帝王的业绩。这样,不施德行仁和体恤民苦,却相信上帝神明,怎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呢?最后,齐景公听从了晏婴的劝谏,把楚巫流放到东海之滨,同时拘捕了裔款。这就进一步凸显了晏婴反对巫师的鲜明的无神论立场。
在对待人的生死问题上,《晏子春秋》记载了晏婴反对祷寿的宗教迷信。《外篇》记载:齐景公追求逸乐,喜欢声色犬马。他到晚年的时候,更加贪求享受,祈求长生不老,常常因害怕死亡而叹息哭泣。晏婴针对景公贪生畏死的心理,反复劝谏说:古代的帝王都不是长生不死的。如果先王至今仍长生不死,您怎能拥有今天的君位和享乐呢?自然界中的万物,有兴盛就一定有衰落。人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规律。万物的发展有它的极限,事物的发展有一定的常规,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生死之理,是不可逆转的,人怎能为此而哀伤呢?
《内篇·杂下》还记载晏婴揭露柏常骞为景公禳祭祷寿的虚罔。他运用“地动”是星云变化所致的自然变化之理,戳穿了柏常骞的欺骗谎言,他认为“地动”是自然现象,与人事、寿命无关,更不是祷寿灵验的征兆。
上述材料说明,晏婴运用唯物主义的天道观阐述人的生死问题,从而使对各种迷信的揭露更具有科学根据和说服力。
春秋时代,由于科学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还不能科学地解释干旱、云雨、彗星、做梦等现象的出现,往往仍用宗教迷信予以解释。与此相反,晏婴以一个著名政治家的聪明智慧,坚持无神论,反对各种迷信说教。《内篇·谏上》记载:齐国遭受特大旱灾,一齐景公相信卜巫的谎言,打算征收财赋祭祀灵山、河神求雨。晏婴不相信山神、河神作祟,认为祭神求雨无益,劝谏景公与百姓共忧患,依靠人力,解除天旱灾情,而不是靠什么“山神”、“河神”。
《外篇·上》记载:齐国出现彗星,齐景公认为这是灾祸将要降临的凶兆,内心十分恐惧,便派人禳祭消灾。晏婴劝谏说:“这没有任何好处,只能使自己蒙受欺骗罢了。天道的运行是不可怀疑的,也不会出现什么差错,为什么要去祭禳它呢?”晏婴进一步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指出上天有扫帚星,如同人间有扫帚一样,它是用来扫除污秽的。如果君王没有污秽的德行,为什么要去祭祷它;如果君王的德行污秽,禳祭它义能减轻什么呢?晏婴将天道与人事区分开来,突出强调人为,劝谏景公施行德政,省刑薄敛,爱惜民力,这就用无神论思想矫正了景公的过失,从根本上否定丁祝史的作用,对促进人们摆脱宗教迷信的束缚,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晏子春秋》中所表现的晏婴的无神论思想,对反对各种宗教迷信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晏婴的无神论思想仍处在自发的朴素阶段,还不具备抽象思维的理论形态。他的无神论思想还缺乏彻底性,在某些方面还受到神权观念的一定影响。
《晏子春秋》一书还表现了晏婴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就曾论述过“和”、“同”这对范畴的差异,认为“和”是以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相配合,求得矛盾的均衡和统一,“同”是指事物内部没有自身的对立面而是简单的同一。史伯对这两个范畴不同的辨析,肯定了世界万物是由不同的原始物质元素和合而成的,不是同类事物简单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