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是阳刚雄派,和庄子散文的阴柔谲诡迥异,这是孟子散文语言艺术最明显的特点。
刚正凛然,善于雄辩的风格,几乎充溢着整个《孟子》,所以使他语言不仅气势非凡,而且很赋于逻辑推理。
孟子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有鲜明的个性。孟子对社会、对民族满腔热情的关注,倾注于笔底,使他的言辞正义凛然,谈锋甚健而有独特的魅力。他强调:“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正如孔子所言“有德者,必有言。”孟子笔下充沛的气势和凿凿有力的言辞,正是他刚直不阿、肝胆相照的个性在辞章散文的反映。
孟子散文的义一特色是语言的通俗平易。孟子非常重视民众,并把“民为贵”作为重要政治主张.他的“人人皆可为尧舜”的政治观,决定了他全民性思想,所以反映在他的文学语言方面,一贯崇尚平易而反对诡谲,所以能雅俗共赏。
孟子是一位社会学家,一生关心社稷,所以他的文章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即使所举的寓言、故事也都足日常生活的反映、现实的写照。没有那些脱离实际,超越现实的空中阁楼,所以孟子的文章很有教育意义,在那样的时代能有这样的文学思想是很难能可贵的。
《孟子》的语言艺术形式是对话体散文,是在《论语》语录体形式上的发展。尤其加强首尾短评以及夹叙于对话之中,而使《孟子》的文章平添了特色。如《齐人有一妻一妾》篇末短评: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达利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罕见)矣。孟子散文遵循了孔子“尽善尽美”,即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要求,尤其在思想美、内涵美方面,更胜一畴,尽见思想家独特的艺术风格。
荀子的哲学观和文学艺术思想
荀子名况,汉人因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人,生年不可确考,卒年约在公元前238年以后。在齐国位居列大夫,并三次担任稷下学长——祭酒。曾说齐相而不能用,后遇谗去齐适楚,楚相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又因谗而游赵。曾聘秦,见昭王及范睢,复为春申君召回,仍任兰陵令。不久.春申君为李园所杀,苟卿乃废,老于楚。荀子平生到处讲学,形成一大学派,治《诗》、《礼》、《易》、《春秋》,弟子有李斯、韩非等。今本《苟子》共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苟卿自著。
苟于是先秦时期重要哲学家之一。在天道观方面,他否认有意志有人格能主宰一切的神秘的“天”,主张天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有其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不因人间统治者的善恶而改变。人们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就要遭殃惹祸。他特别强调“明于天人之分”,认为天道与人事无涉,社会治乱的根源要从社会本身去找。明确否认鬼神的存在,尖锐批评墨子的有鬼论。荀子着重指出,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要依赖自然,不要迷信上天,而应该利用、控制、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是积极而可贵的。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性善,荀子则主张性恶。孟子所谓性指道德观念,荀子所谓性指生理本能。荀子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的。为了避免争夺,圣人制定礼义法度,以陶铸人性,使归于善。所以,善不足“性”,而足“伪”——即人为的产物,他认为圣人之性与众人之性本来是一样的,由于行业和习俗的不同才造成差异。普通人只要努力,也可以成为圣人,“涂之人可以为禹”。孟子强调发扬先天固有的良知,着重于主观的修养;荀子强调进行后天人为的改造,着重于社会的教化。他们对人性本质的理解都是唯心的,在今人看来可谓殊途而同归、
在社会观方面,荀子意识到社会性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人力不如牛,走不如马,而牛马为人所用,原冈即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一是社会生产的分工,如农夫、工贾、泽人、山人的分别;二足贫富贵贱的等差,如王、侯、大夫、士等的不同:三是人伦关系的区分,如父子、兄弟、夫妇之别。维持这种分别秩序的总原则就是礼。所以荀子特别强调“隆礼”。荀子的礼,有别于孔子的周礼,而包含着法的内容。主张礼法并用,互相配合,以便为巩固封建秩序服务。
荀子推崇王道,也不排斥霸道。他针对孟子的“法先王”,更强调“法后王”。孟子所谓先王是指尧舜,荀子的后王则指西周帝王。所以他有时也称赞“先王”。孟苟二人实质上都是托古改制,而非真正复古,并无根本分歧,不过荀子的革新色彩较为鲜明些。在君臣关系上,荀子主张君主集权制,强调对百姓要“严刑罚以戒其心”,但又认为不能过分。他最早提出载舟覆舟以比喻君民关系,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观点,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荀子不仅是一位唯物主义的哲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文学家,他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