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分为六阶。隋唐时期国家统一,道教作为国家宗教亦日趋统一。因而唐代道教继承陆修静融合经箓道派的传统,天师道各派别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界限,但有严阶的道阶品位制度。各道派之中亦按传授经戒法篆品位的高低来区分道阶品次、道位职称。以天师道为代表的经策道教各道派亦有阶次之高低,这样全国的道派和道士便形成统一的阶次。初学道者,男号箓生弟子,女号南生弟子(按指定箓君。南岳魏夫人,属上清家法),已婚者夫为清真弟子,妻为清信弟子。授初真戒者,称太上初真弟子,号白简道士。然后可请受正一盟威法箓的品位不同而道阶高低不同,如正一派中就有弟子、真人、法师的道阶。自正一派再受洞神法箓,便称太上洞神法师。修洞神经戒有功再迁授高玄法篆,称太上紫虚高玄弟子、高玄法师,修《道德经》和《老子西升经》。自高玄部迁授升玄法箓,称灵宝升玄内教弟子。由升玄部再迁升太上灵宝洞玄弟子、无上洞玄法师。而后再逐次升为洞真法师、三洞法师、大洞法师,达到道教最高一级法师的职位。洞渊道士,称三味法师,行洞渊三昧法。北帝太玄道士,称上清北帝太玄弟子,受北帝箓。隋唐各派道士因修行功力不同,职称亦不同,有弟子、真人、法师、威仪师、律师、炼师等名号。另外.隋朝设立都观,整理道教之义,编成《玄门大义》,唐玄宗编集《一切道经》,都是道教史上的大事。
(二)道教哲学的发展和深化
隋唐五代时期人才辈出,朝廷无力容纳,加之道教繁荣,因之后妃公主出家入道,宦官王公舍宅为观,贵人名士遁入山林,高士才子养生修仙,成为一时风尚。唐末五代,****不止,高人逸士避世者更多,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由于唐朝尊崇老子,学士纷纷注释《老子》、《庄子》,仅道士注疏笺解《老子》即近三十家。这使唐代道教哲学又向老庄复归。道士讲经说法,皆以《老子》.为本,次讲《庄子》、《灵宝经>、《升玄内教经》等。当时道教哲学发展和深化的标志,是“重玄”哲学的兴起。注《老子》以“重玄”为宗,始于晋隐士孙登,后来,梁道士孟智周、臧矜,陈道士诸柔,隋道士刘进喜,唐道士成玄英、蔡子晃、黄玄颐、李荣、车玄弼、张惠超、黎元兴、杜光庭、王玄览等,皆明重玄之义。其中以王玄览(626~697)的《玄珠录》,成玄英疏解《老子》、《庄子》,李荣的《道德真经注》,杜光庭(849—933)的《道德真经广圣义》,较为著名。唐玄宗的<御注道德真经》,亦采“重玄”之说。此外,唐代还有((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太上老君内观经》、《太上老君了心经》、《洞玄灵宝定观经>等,皆明“重玄”之旨。“重玄”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思维、修持理论上融会贯通,相当细致,为后世心性论哲学和内丹学的完善打下理论基础,使道教哲学发展到一个新层次。
南北朝时,随着道观的建设,已渐塑道像供奉。隋唐时期,随着官观建筑艺术的发展,道教雕塑、绘画艺术亦因而兴盛。唐玄宗命全国道观塑老子像,道教神仙的画像亦盛行。昊道子所画老子像的刻石,敦煌道教壁画,流传至今。唐玄宗所制道教音乐《霓裳羽衣曲>等,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唐代记述道士、仙人的传奇小说,诗人求仙慕道的诗篇,形成了道教文学的传统。道教文学艺术的繁荣对提高道教的宗教素质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也使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都融汇道教的精神。
§§§第六节 宋辽金元道教的繁衍和创新
宋辽金元(960—1368)四百多年,道教进入一个不断繁衍、创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道教发展的重大变化,一是神仙道教中金丹派(外丹黄白术)的衰落和内丹学的兴起,二是全真道的创建和流行全国。这种变化的出现,道教本身演变的规律和趋势为其因,异族统治国破家亡的社会现实是其缘。金元时期的新道派,就是在********尖锐的条件下创建的。老的经箓派道教的繁衍和新道派的出现,融摄佛、儒二家之学,带有革新道教的性质。相对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盛唐时期,这段历史时期是属于********和阶级矛盾激化,人民在精神上感到屈辱和压抑的年代,道教的精神历来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通,宋辽金元时期出现的新道派都带有这个时代的特征。
一、宋辽金元时期的王朝和道教
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儒、道、释三教如果不经过国教化的阶段,便难以发展成熟并和国家的上层建筑融为一体。但反过来说,一种宗教或学派过分依赖君权,也会变质和腐化。特别是作为儒、道、释三教文化核心的哲学、伦理学等学术部分更是如此。因为学问一旦入于利禄之途,必然流于虚伪。
道家和道教学者也是如此,金元时全真道兴起于乱世危难之时,创教者以清节苦行获得世人尊崇,教团迅速发展,后来受到皇室支持贵盛一时,教团则日趋腐化和衰落。至于北宋王朝对天师道经箓派道教的一系列崇道活动,也只是助长了这些道派的腐化变质倾向而已,最后仪龙虎山正一派道教压倒各派成为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