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道教与丹道> 第7章 道教的发展(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章 道教的发展(5)(1 / 3)

楼观道士尊太上老君,宗尹喜,习《道德经》、《老子西升经》等,为神仙道教和北方新天师道的结合体。后来,南方陆修静和陶弘景的经策派道法通过华山道士陆景、焦旷、韦节等传到楼观,楼观道士王延亦在华山修道,故南北朝后期楼观派道法成了南北道教的融汇。楼观道士不仅习((老子》、《庄子》、《列子》、《周易》,而且修上清经法,在隋唐仍很兴盛,一直流传到宋代。

§§§第五节 隋唐五代道教的繁荣和国教化

隋唐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兴盛的时代,唐朝国力强大,思想开放,地域辽阔,是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有文化和贸易联系。唐代经济繁荣,科学和文化发达,民族政策平等,儒、道、释三教繁荣,外来的宗教如袄教(亦称拜火教,由波斯传来,即琐罗亚斯德教)、景教(即唐代传人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派)、摩尼教(即明教,伊朗古宗教)、回教(即伊斯兰教,由大食国传人)均在唐代人中国,在朝廷的支持下自由布道。这样的社会环境必然导致道教的繁荣。另外,唐代虽然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强盛和对外开放的时期,但中国的封建宗法制社会传统并没改变。在君权专制的社会里,政治一直被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国家政权干预科学、文化(包括哲学和宗教)、艺术的发展是常有的事。宗教如果脱离了君权的支持,也难以在社会上获得适宜的政治、经济条件。因此,外国来中国布道的宗教家不仅是面向民众,首要是面向君主,要在中国传播某种思想文化都要尽力讨取君主的支持。南北朝时期的著名佛教徒道安看透了国情的这个特点,他说:“今遭凶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高僧传》)为了使佛教在中国站稳脚跟和广泛流布,道安派弟子分头游说南北朝的君主。隋唐五代时期,道士为了阐弘道教,也极力争取君主的支持,终于获得成功,促成了道教的国教化。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一种宗教在君权的支持下经历一次国教化的阶段,是发展为有社会历史影响的大教的重要条件。道教经过唐代的国教化,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系统中的要素之一,历代皇帝再也无法忽略它的存在了。唐代道教组织和道阶制度的正规化、道经的整理、道教哲学和教义的深化、科仪和经戒法箓授受程序的完善、各种修炼方术的蓬勃发展、道教文学艺术水平的提高,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使隋唐五代的道教成了中国道教史上重要的环节。

一、隋唐五代道教和政治相关

周武帝宇文邕死后,曾帮助他兴道灭佛的道士张宾、焦子顺推知国家将变,杨坚将行禅代之事,便向杨坚密告符命,预言他当为天子。隋文帝杨坚践阼,依道教经典中的“开皇”为年号,复兴道教,封赏楼观派道士,为王延、严达、焦子顺、吕师、孙昂、孟静素、仇岳等道士修建富观。因杨坚幼年乃女尼智仙养大,自称“我兴由佛法”,故隋初定三教次序佛先、道次、儒末,后更信佛、道、鬼神,开皇二十年(600)下诏禁毁佛、道像,“沙门坏佛像,道士坏天尊者,以恶逆论”(《隋书·高帝纪》)。隋炀帝杨广,崇信道士徐则及上清派茅山高道壬远知,并迷信金丹仙药。隋末豪强并起,逐鹿中原,道士遂在群雄中预选未来的帝王。当时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杨氏将灭,李氏将兴”,“天道将改,当有老君子孙治世”的道教谶言,加剧了社会****,农民起义军首领李密、李轨等皆宣称自己应谶当为帝王。然而道教中的一些著名高道,则多将政治谶言应在李渊和李世民身上,称他们为老君的子孙,当为天子,大兴道教。道士张宾、焦子顺见隋朝大势已去,亦云李渊“当为天子”,茅山道士王远知亦曾向李渊密传符命,并预言秦王李世民当作“太平天子一。隋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起兵于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楼观派宗师岐晖以资粮相助,及李渊兵至蒲津关,岐晖又预言李渊“必平定四方”,改名“平定”以应之,并发道士八十余人向关应接,并编造霍山神奉太上老君之命助唐军取胜的传说。岐平定本为通道观法师苏道标弟子,受三洞经法,据说他在大业七年(611)隋炀帝征辽东时就预言“天道将改”。著名医药学家、道士孙思邈甚至在隋初就预言“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还有著名的占验派道士李淳风,大业十三年(617)亦称终南山老君降显,言“唐公当受天命”。李唐建国后,称太上老君为唐帝之祖,在羊角山等地降显的政治神话就更多了。唐高祖在老君显灵的羊角山等地修建富观和老君庙,扶植道教,并亲谒楼观,称:“朕之远祖,亲来降此,朕为社稷主,其可无兴建乎?”于是诏改楼观为宗圣观,赐以米帛田产并加封岐平定等有功道士。武德八年(625),国内已混一,唐高祖确定了道先、儒次、佛末的三教次序,宣布了尊道的国策。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之变”,佛教徒以法琳为首支持太子李建成,道教徒以王远智为首支持秦王李世民,结果李世民杀死建成,称帝为唐太宗。唐太宗于贞观十一年(637)下诏论定佛道优劣,重申崇道抑佛的政策。至唐高宗时,又亲至毫州谒太上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