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道教与丹道> 第6章 道教的发展(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章 道教的发展(4)(1 / 3)

寇谦之(365—448)生于关中冯翊士族家庭,亦为天师道世家子弟,早年慕道,修长生术,姚秦时随仙人成公兴入嵩山修炼,隐居石室,服食采药。七年后成公兴尸解飞升,寇谦之仍精修不懈。至姚秦弘始十七年(415),忽称感召太上老君降临山顶,授寇谦之天师之位并赐《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命他“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魏书.释老志》)。寇谦之托名老君降授而造作的《云中音诵新科之戒》,即今《道藏》力字号的《老君音诵诫经》,现仅残存一卷。寇谦之据此大规模地改革天师道,革除了天师道中道官的世袭制,以“简贤授明”的师徒制取代,既保留了世袭制护教的好处,又避免了因教主、道官子孙愚劣“使道教不显”的弊端。同时,他还废除了道官在北方仍承用蜀土二十四治之号的旧例,治理了道官祭酒任意取人金银财帛,滥上章表,诈造图书仙方的混乱现象,将天师道引向神仙道教的轨道。寇谦之的新教义最重视的是奉守道诫,增加了不少道教戒律,将天师道的道诫和儒家的伦理规范统一起来他否定了三张的“租米钱税”之制以后,建立由士族和朝廷提供资助的道馆,使天师道的经济来源发生变化,向朝廷敕给馆户(即为道馆服役的隶户)设“道正”管理的官方道教过渡。道馆北方亦称为观,大者为宫,道士先在山洞旁建馆舍,后又建道观于都市,造成南北朝时期“馆舍盈于林薮”的局面,发展为后世的教会式宫观道教。

寇谦之为了推进天师道的国教化,达到其“为帝王师”的愿望,便于当年下山携《图录真经》投靠新即位的魏太武帝拓跋焘。寇谦之初见太武帝未受重视,朝野之士对其言亦半信半疑。随之他结交了儒学世家的官僚崔浩,崔浩上疏为寇谦之鼓吹,迎合了拓跋焘借神化《图录真经》的符命入主中原的野心,遂崇奉寇天师,起天师道场于京城东南,显扬《《图录真经》,依寇天师新制大兴道教。当魏太武帝欲进兵大夏(426),进行统一北方的战争时,掌兵权的大臣畏难不肯,而寇谦之却替太武帝预测日“必克”,使魏太武帝坚定信心率鲜卑铁骑相次剪灭大夏、北燕、北凉、仇池等割据政权,统一北方,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纷争局面。在战争中崔浩和寇谦之随军赞画有功,北魏拓跋焘也称本族为黄帝之后,锐意学习汉文化,拉拢世家大族的汉人,遂大力发展天师道。从此之后,天师道在北魏大行,皇帝即位受道教符箓也成定例,并供奉元始天尊和诸仙的神像。天师道在北方上层社会的地位巩固下来。

二、魏太武帝灭佛和北方天师道的衰落

道教的兴盛,加剧了同佛教的矛盾。

本来佛教初人中国,借方仙道神仙之学而传。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佛教依附于神仙道教,南方佛教依附于玄学。佛图澄之传教,亦能念咒驱鬼,行法术占验,号日神僧,实形同神仙道士。而后佛经大量翻译,南北高僧日多,佛教的本来面目渐为人知。北方五胡乱华,佛教遂在少数民族中间传开。后赵时石虎倾心事佛图澄,大力推行佛教,汉人大量出家,寺院亦遍布国中。石虎等少数民族国主奉佛,大约也有借佛教抵制汉文化的心理,他们认为“朕本胡人,佛是胡神”,因之崇佛便顺理成章。

佛教盛传,因此也遭到北方代表汉文化的儒学世家的嫉恨。崔浩出生于儒学士族,对佛教异俗尤为深恶痛绝。魏太武帝拓跋焘对佛教初无恶感,后经寇谦之和崔浩的鼓煽,崇道日笃,在统一战争中,又屡与帮助割据政权的僧侣矛盾,对佛教渐生恶感。崔浩亦乘机鼓动太武帝灭佛,太武帝终于在太平真君七年(446)下诏灭佛。魏太武帝欲入主中原,崇尚汉文化,鲜卑族以正统的黄帝后代自居,正要向天下表明“朕非胡人,不事胡神”的观念,因之灭佛之举也顺理成章。

灭佛之举遭到信奉佛教的鲜卑贵族的痛恨,拓跋氏政权内部矛盾激烈。寇谦之井不赞成屠杀僧人,他死前已预料到天师道以后因受********的影响转衰。寇谦之死后,崔浩也因被鲜卑贵族忌恨处死。不久,太武帝亦于公元452年被弑身死,后世皇帝皆佞信佛教,天师道转衰。特别是在齐文帝高洋时,于天保六年(555)又下诏废道,使寇谦之的天师道教团一蹶不振。

三、陆修静的创新道

陆修静(406 - 477),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人,为江南著名士族吴郡陆氏,东吴丞相陆凯之后。少慕神仙道教,精修不辍,功力颇高,又云游名山仙洞,搜寻道书,元嘉末(453)得宋文帝宣召,声名大著,后因朝廷****去庐山隐修,宋明帝太始三年(467)又奉诏于崇虚馆整理道书,弘扬道教。陆修静为葛洪之后著名道教学者,一生著述甚丰,对道教发展贡献甚大。

(一)括三洞经书,整理宣教典籍

晋宋之际,三皇派、灵宝派、上清派的经书日益增多,真伪混杂,优劣不等。考察道教史,发现道教的发展变化往往受佛教刺激。东晋南北朝道士大造道经,其原因也和当时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