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本地道首张修成了道教领袖。张衡早死,张鲁由其母传授道法,后杀张修取得教权,遂尽力排摈张修在教中的影响,奉其祖张陵为天师,父张衡为嗣师,自号“师君”,又称系师,天师道遂以三张为师。史家后来追记三张及张修事迹未细区分,天师道、五斗米道、鬼道之名也混用,道书又故意神化三张,致使这段史实异词百出。今据史料厘正,使读者对天师道创教过程有一条清楚的线索。
张鲁的天师道既沿袭张修旧规,来学道者开始仍按习惯称为“鬼卒”,受道已信,才可升为张陵教阶中的“祭酒”,可统领道民,统领一方道民者为“治头大祭酒”。张鲁道教政权曾在教区内发行铜质“太平百钱”,背面有水波纹和龟纹,大约是一种宗教性的货币。这也说明天师道和太平道的传播,都奉<太平经》为道典。张鲁利用自己在汉中的权力,将所辖地区变为政教合一的教区,并划分为二十四治,以治头大祭酒治民,实行建义舍、宽刑、禁杀、禁酒、收租米、编户著籍等项措施。张鲁又以《老子想尔注》教化道民,以保持张陵的黄老信仰,但教中仍保存了大量鬼道巫术。后张鲁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降曹操,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张鲁之弟张卫不肯降,战死,其子张盛夫妻流入东吴,隐居江西龙虎山修道。张鲁率道民随曹操北迁,次年(216)亡,谥原侯,葬邺城(今河北临漳)。张鲁五子及其臣僚阎圃、李休、庞德等迁入北方,备受尊崇,并和曹氏家族结为姻亲,五子皆封为列侯。这样,天师道遂脱却在四川早期道教结社的朴素形式,传播到中原的士族社会,其教名始显,鬼道及五斗米道之号渐不复用。在社会下层,大批五斗米道教民迁入中原,和中原的太平道教民融为一体,形成强劲的早期道教势力,壮大了天师道的力量,使天师道的影响遍及全国。
从汉顺帝汉安元年(142)至东汉末年,是中国道教的始创阶段,这一阶段的道教结社称早期道教。由于汉末的社会危机促使道教早熟,早期道教还没来得及充实和提高自己的宗教素质,就匆忙登上了’社会政治的历史舞台。中国道教的政治活动失败后,道教的发展又进入低潮,不得不在魏晋时期从提高宗教素质方面重新补课。
§§§第三节 魏晋时期过渡性的道教
在道教史上,魏晋时期占据特殊的位置,恰是由汉末早期道教。向南北朝成熟的教会式富观道教发展的过渡阶段。严峻的阶级斗争形势迫使早期道教必须改革自己的宗教形式,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权,否则便无法维持下去。天师道在魏晋时期传播到上层士族社会,士大夫入道后必然促使道教发生本质的变化,提高自己的宗教素质。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崛起的曹操、刘备、孙权三个统治集团,对社会上流传的道教组织采取了镇压、限制与利用、转化的两面政策。
曹操从这一利用和限制的政策出发,将一大批独立修道的方仙道、黄老道传入招到邺城来,聚而禁之。据史书记载,曹操招致的方士有王真、封君达、甘始、鲁女生、华佗、东郭延年、左慈、郗俭、蓟子训、费长房、冷寿光、唐虞、卜式、解奴辜等多人。这些人各自身怀异术,修炼有数,他们集中到魏国京城。造成很大社会影响,连曹操都向他们习炼养生补导之术.士族官僚更信者甚众。这些原来隐居山林的方士被集中到一起,客观上为他们切磋道术、传经授徒、组织道团提供了方便,促进了神仙道教的形成。
西蜀刘备,虽对道教限制甚严,但四川毕竟是道教的发源地,民众中有深厚的道教信仰,一些高道隐于山林,或沿江入吴继续布道。刘备伐吴,就曾请道士李意期预言胜负吉凶之事。刘备死后,少数民族首领高定无及益州大姓雍闷皆曾借五斗米道为号召发动叛乱。直至后主刘禅信用宦官黄皓招亡国之祸,黄皓便是巫鬼道信徒,足见刘氏蜀汉政权终究没有摆脱四川道教势力的纠缠。
东吴孙权,本崇信神仙,结交方仙道和黄老道传人,曾给介象、姚光、葛玄以礼遇,使江南成了神仙道教滋生发展的中心地带。
魏晋时期,汉代的国家农业地主经济转化为门阀土族豪强的领主经济。门阀士族(累世公卿者又称世族)势力强大,使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包括宗教)都具备了士族社会的特征。由于统治阶级对道教限制和利用的政策,促使魏晋社会的道教分化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民间道教两个较大的层次。魏晋社会在全国有代表性的道派仍是天师道,它也毫无例外地分化为上下两大层次。传播到上层士族社会的天师道,逐渐与神仙道教合流,建立了长生成仙的信仰。巫鬼道和民间道教相融汇,一般不再同士族神仙道教分庭抗礼,而是作为神仙道士的社会基础广泛传播着。魏初朝廷对民间巫鬼道的活动本有禁令,如果“妄为祷祝,违反常禁”,便要治罪。晋代开国,亦下诏禁断淫祀,限制民间道教特别是巫鬼道的活动。这些禁诏并不能真正禁断巫俗,却迫使民间道教普遍建立起长生成仙的神学信仰。张鲁降曹后,张天师家族的社会地位备受尊崇,其道徒阎圃、李休、庞德等亦受到礼遇,大批天师道民随之迁到许昌、关陇、洛阳、邺城等地,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