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叮嘱:“可不择手段,见机行事,先斩后奏。”
“汉王刘恭为何不除?”呼延攸有点不解的问。
“汉王与世无争,几欲出家,先帝才赏与他个空名,手无缚鸡之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还是先留他一条活命。”刘和答道。
“除掉三王,人不在多,而在精。但有一个人是越不过去的,那就是领军刘盛。”呼延攸若有所思。
“你派人把刘盛叫来,朕与他有话说。”刘和心事重重的,底气有些不足。
半个时辰后,刘盛赶到。
刘盛一听皇上让他剿杀三王,把头摇得虎虎生风:“先帝尸骨未寒,就要手足相残,成何体统?让天下人怎么看陛下?伐晋大业未尽,就窝里斗,倘若兄弟间都不信任,那普天之下,还有谁可信任?谁还可为陛下效劳尽忠呢?恳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大胆刘盛,皇上的话,你都不听,难道是想反了不成?”呼延攸一不做二不休,忙命令左右刀斧手,当场拿下刘盛,砍了。随即,自任领军,派亲信兵分三路:一路去杀齐王刘裕、一路去杀鲁王刘隆、一路去杀北海王刘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关键时刻,亲信也不一定是亲信。呼延攸派出的三路亲信,只杀了齐王和鲁王,北海王刘乂不但没杀,还被其亲信乔装打扮,带到城外,一起投奔楚王刘聪去了。
刘聪素有异志,对刘和当太子当皇上,早有不满,但碍于父皇的威严与临终嘱托,不得不忍气吞声,辅佐皇兄。今见刘乂如丧家之犬,惊慌失措跑来,便有了信实,也有了杀掉刘和的借口。
刘聪为王的兄弟6人,分别出自“一父三母”。老大刘和老二刘裕老六刘隆,是王后呼延氏所生;老三刘恭、老四刘聪,是张贵人所生;四年光阴,刘渊由王称帝,宠爱也开始由呼延氏转移到单美人身上,因此呼延氏没有顺理成章的由王后转为皇后,而是让单美人一步登天,当了皇后……现在,皇兄把一奶同胞的齐王、鲁王都杀了,刺杀单太后爱子北海王未遂,那追杀我是早晚的事情。兄弟既已反目为仇,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刘聪想了一夜,决定第二天攻打京城。
刘聪早年就跟着父亲在司马颖手下攻城略地,仗义疏财、智勇双全的他,带出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队,强将手下无弱兵,拿下京城,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日出卯时,他带领十万精兵,便把京城给包围了。
围而不打,刘聪向刘和还有呼延攸喊话,要“清君侧”,历数呼延攸祸国殃民、挑拨离间等“十大罪状”,要求刘和帝远小人,把呼延攸杀了。刘和呢,有点麻杆打狼两头害怕。眼下,开始后悔,悔不该不听刘盛的话,闹得现在骑虎难下。实话说,无论从实力和道义上,他都杀不了呼延攸。就连埋怨,都说不出口。他只能让呼延攸把控好四个城门,加强防守,负隅顽抗。
刘聪呢,他也没指望刘和能杀呼延攸,他只不过是用了一个“攻心之计”,以瓦解涣散守城将士之斗志。
刘和不答应杀呼延攸,刘聪就下令“午时攻城,抵抗诛九族,投降不杀”。
城内兵力不足,呼延攸就把齐王和鲁王的将士,增派到西明门一同去死守。结果,午时未到,西明门就有人放下吊桥,想迎接刘聪军队进城。刘聪以为是城里的“诱敌深入”之计,未敢造次。正犹豫不决时,西明门守军发起内讧、火拼,吊桥又被拽起来了。等刘聪醒过味来,为时已晚。但他摸清真相后,便重新布置兵力,全力攻打西明门。结果,没到半个时辰,就过了护城河,通过软梯,有数十将士,上了西城墙,打开了西明门,放大军鱼贯而入。
进了城,刘聪号令三军,“不得杀平民、不得杀俘虏、不得抢财物”,结果,很快就把呼延攸捉住了。呼延攸跪地求饶:“我投降,希望楚王讲究信誉,别杀我,免得人说你食言而肥。”刘聪“嘿嘿”冷笑道:“对你这个小人,还有什么信誉可讲?你是不到黄河心不死,我呢是不杀汝不足以平民恨。”说罢,一剑砍下呼延攸的人头,游街示众,直至进了皇宫,把刘和逼进光极西室,掩面而哭,求刘聪看在先帝和手足的份上,放他一条生路。
刘聪没哭但有泪,泪珠在两个眼窝里,打转转道:“皇兄先不仁,怎么能要四弟行义呢?你杀齐王及鲁王,顾及先帝重托及手足的情意了吗?”随即,让亲信把早已准备好的一碗毒酒,端过来,亲自捧给他说:“喝了这碗酒,兄长还是赶早上路吧,见到先帝还有齐王、呼延攸他们,看看你还有何话说?”刘和穷途末路,知道再也无可挽回,只好喝下了四弟为他捧过来的那碗毒酒。喝罢,便七窍流血,倒地身亡。
刘和一死,满城张榜。数十万军民,很快就趋于平静。退一步想,对于一般士兵和平民而言,生命、生活,是最重要的。谁当皇上,都与他们无关;但文武大臣却不这么想,刘渊有6个儿子,这一次火拼,就死掉仨。剩下的汉王和北海王,远不如楚王刘聪的势力和能力,刘和已死,只有刘聪接任皇位最合适。于是,纷纷上书,恳请刘聪就皇帝位。
刘聪却推让其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