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代后宫美女与帝王演义> 第37章 扯汉旗一皇多后始发明、前后赵石虎嗜血灭妻儿(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7章 扯汉旗一皇多后始发明、前后赵石虎嗜血灭妻儿(1)(1 / 4)

1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汉人站在长城上,向北眺望,就是这番景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此,有民族。民族有多有少,在中国,汉族人一直居多,总的趋势,是占主导统治地位。所以,“二十五史”,由大多数汉人来写,就毫不奇怪了。当今,看看世界排名第三的中国版图,最醒目的是“一江一河一长城。”江是长江,河是黄河,长城则没有歧义。纵观历史,汉人是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临水而居,所以黄河中下游平原,成了他们世代相传的栖息地;中国的少数民族,大都是以游牧、猎为主业的。匈奴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长城,一道汉人修起抵挡外族侵略的屏障,就把匈奴人挡在了荒漠苍凉的北方。

荒漠虽苍凉,却也有好处:人烟稀少,草木茂盛,丘陵山地,多禽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汉书》有言:“匈奴,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食畜肉,饮种酪,衣皮革,被毡裘,住穹庐”,或畜牧或狩猎,以生存。

牧猎和农业,同样是靠天吃饭,但从事农业远比牧猎要有保障、要富裕、要活得滋润的多。因此,匈奴人南下,侵扰汉人,就必不可少。

《辞海》有相关词条说:“匈奴,中国古族名,亦称胡。战国时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各部,势力强盛,统治了大漠南北广大地区。汉初,不断南下攻扰,汉朝基本上采取防御政策。武帝时,对匈奴转采攻势,多次进军漠北,匈奴受到很大的打击,势力渐衰。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五二年)呼韩邪单于附汉,次年来朝。其后六七十年间,汉与匈奴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典型的是汉元帝,昭君出塞和亲)。东汉光武建武二十四年(公元四八年)分裂为二部,南下附汉的称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云中(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等郡,东汉末分为五部(曹操杰作,把南匈奴分成“左、右、南、北、中,以弱其势”)。北匈奴于和帝时为东汉及南匈奴所击败,余部西迁(至欧洲,鼎盛时不断地侵略扩张,衰落时与当地人融合。当今匈牙利等国,还有匈奴人的影子)。

接着《辞海》往下说,曹操将南匈奴分为五部,刘渊的父亲刘豹,就是其中一部的首领。刘渊从小就与父母分离,作为“附汉的人质”,一直在京城洛阳居住、生活:学的是汉文化、说的是汉话、做的是汉事,几乎被“大汉同化”。但刘渊骨子里,却流淌着匈奴人那股狂傲不驯的野性、野心,一点也没变。只是勉从虎穴暂栖身,饱读诗书,博览《周易》、《孙子兵法》、《诗经》、《春秋》、《史记》等儒家经典之作,偷着练武,窥待时机,以图谋霸业。机遇,终于来了。晋承汉制,八王乱晋。成都王司马颖,带着刘渊,抢夺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日趋没落时,腹背受敌,就相信了刘渊“回并州搬兵五部匈奴全力协助”的鬼话,结果放虎归山,让刘渊在山西离石县“扯起汉旗”,反了晋朝。

刘渊是匈奴人,却姓着汉朝皇帝赏赐先祖的“刘”姓,因此,他打着“光复汉室”、“统一中原”的旗号,就具有很大的煽动性、迷惑性。水到渠成,304年置办百官,自称“汉王”,立呼延氏为王后;到了308年,自称皇帝,封单氏为皇后、长子刘和为皇太子;二子刘裕为齐王、三子刘恭为汉王、四子刘聪为楚王、五子刘乂被封为北海王、六子刘隆为鲁王……在山西建国称“汉”。

中原逐鹿。借着流民起义反晋浪潮,刘渊趁势在中原建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大汉”,把五部匈奴统一在自己的皇权下。汉国政权的建立,一方面把中原不断推向战争战乱,一方面使汉晋以来匈奴五部统治的结构重回传统旧制。这从客观上,实现了匈奴祖祖辈辈在中原梦寐以求的霸业,亦为少数民族对汉人的统治及更加深层次的融合,奠定了基础。从而,才使得中国这一多民族融合而统一的国家,成为延续及现实。亦可说,“分久必合,久安长治。”

刘渊命运不济,只当了两年皇帝,久攻洛阳,不下,就着急、上火,一病不起。

病危时,他把四子刘聪叫到自己的眼下说:“朕知道你骁勇善战,一直跟在父皇鞍前马后,冲锋陷阵。这大汉国的建立,你功不可没。因此,朕加封你为大司马、大单于,好好辅佐你长兄,把晋朝给朕灭了。”言罢,又叫来数人,提拔任命了一批文武大臣,独没有小舅子呼延攸。

2

310年七月中旬后一天,刘渊死,“内多猜忌,驭下无恩”的太子刘和即位,生性更加多疑,老怕自己的皇帝位,坐不稳。呼延攸感觉到了刘和的心事,便挑拨离间道:“陛下这个皇上,有职无权,是个空壳啊!文有宰相专权,武有弟弟一帮掌控,日久必生变。百姓有言,吃不穷、花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陛下可以不算计,那就退避三舍,先效仿重耳,赶紧逃亡吧!”

“朕是皇上,往哪逃?城内有弟王三位驻扎军队,城外有楚王统率十万大军。攘外必先安内。先杀了刘裕、刘隆、刘乂,再说。”刘和最信任呼延攸这个舅舅,便让他想办法,先除掉齐王、北海王和鲁王。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