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从春到冬谈养生> 第4章 天人合一谈四季养生(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章 天人合一谈四季养生(3)(2 / 4)

来说,夏季常见头面、躯干长满痱子,局部奇痒,由于小儿难忍瘙痒,常以手抓痒,导致局部皮肤不洁,亦可以形成水疱而变为脓疱疮之类,还有的患疖疮,亦是由于天气炎热、汗出过多、皮肤不洁或过食辛辣等所致。

夏秋季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的发生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由于气候的关系,高血压病人在夏季也常常会觉得头晕头痛、烦躁不宁等,这类病人应注意采取必要措施,如饮用菊花、夏枯草、绿豆汤等清肝泻火明目的汤料,都是有好处的。

秋季气候特点与防病

秋季,指我国农历七、八、九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人们常常以“秋高气爽”、“风干物燥”来形容秋季的气候。秋季是一个金风送爽、桂花飘香的好季节,也是一个气候宜人、登高远眺的季节。这是因为人们刚刚度过了炎热的盛夏,每当凉风吹来的时候,不觉为之头脑清醒,精神振奋,行动潇洒。

从健康的角度来看,秋季虽然短,却是一个转变的季节,如果能根据秋季的气候特点,,保健得当,养生有道,不仅在多事之秋对身体保持健康大有裨益,而且能够精神饱满地度过严寒的冬天。

秋天,由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由热转寒,进入到“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而万物成熟,也到了收获之时。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应随“夏长”到“秋收”而相应改变。因此,秋季养生要把“收养”作为养生的根本原则,《黄帝内经》里说:“秋冬养阴”,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即在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

秋季如何保养体内的阴气呢?关键是要防燥护阴。中医学认为,秋季的气候特点主要是干燥。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每值久晴未雨、气候干燥之际,常易发生燥邪为患。由于肺可呼吸,肺合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当空气中湿度下降时,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这是燥邪致病的病理特征。

秋天,昼夜温差渐大,天气干燥,且常有冷空气侵袭,气候逐渐转冷。因此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旧疾也易复发。古代养生家认为秋气与人体肺脏相应,秋季气候干燥,可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症。干燥的气候影响到肺的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故秋季养生要点之一是防止燥气伤人。

中医学认为,燥气从性质来分,可以分为温燥与凉燥。初秋之气,由于感受了夏季炎热气候的余气,刚烈肃杀,形如老虎咬人之凶猛,称之为温燥;由于天气不断收敛,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濡润而成为肃杀的气候,这时候人们常常会觉得口鼻干燥、渴饮不止、皮肤干燥甚至大便干燥等。所以,人们常把初秋的燥气比喻为“秋老虎”,其意思是指燥气伤人,即由于其消津耗液,形如老虎,凶猛异常。正如大文豪欧阳修在《秋声赋》中所描述的“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郁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把天地间那种刚烈肃杀之气作为秋季的写照,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深秋之气,由于接近寒冷的冬季,寒意渐加,则称为凉燥。至于进行高温作业的人们,汗出太多,导致身体内津液严重损耗的,则不分季节均可出现,属于中医“内燥”之列。

到了暮秋初冬,气温速降,天气渐凉,气候干燥,患咽干咳嗽的人逐渐增多起来,那么,气候转凉后为什么容易患咳嗽呢?

我们的老祖先把肺脏比喻为清虚的娇脏,好像一座悬垂的金钟,如果外邪侵袭肺道,病人每易发生咳嗽,就像金钟被掩击而发生钟鸣一样,因此,咳嗽就是肺脏受邪的报警信号。清代名医喻嘉言认为“秋伤于燥”,其主要表现就是咳嗽,故咳嗽是因为伤于燥。气候干燥,外邪(尤其为燥邪)容易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侵犯肺道,所以天凉风燥易发生咳嗽。此外,秋季天气肃杀,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濡润,人们呼吸道的津液易于蒸发,故出现了咽干口燥等现象。

俗语说:“秋冬咳嗽,壮汉也愁”,“入门见咳嗽,医生眉头皱”,就是说有些人患了咳嗽后,缠绵不愈,令病人和医生感到十分苦恼和棘手。

此外,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如肺气干燥,津不敷布,肠腑传导失常,还会导致便秘。

秋季是万物成熟的季节。初秋天气较热,不宜过食生冷,如贪食生冷过多,损伤胃肠,可致腹痛、腹泻,现代医学称之为急性胃肠炎,嗜好生冷不洁的食物,某些致病菌易于侵犯人的胃肠而发生细菌性或阿米巴痢疾以及伤寒病。

由于秋季气候宜人,秋高气爽,是外出旅游的黄金季节,在旅游中,情侣在林荫下散步,在花前互吐倾心,每每呼吸人花粉及接触动物的皮屑而产生荨麻疹。另外,天气炎热时,人们往往贪凉喜冷,嗜睡于通风或野外露天之处。一些含有病毒、细菌的蚊子叮咬人的身体,使人们容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