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
有时,孩子模仿家长或周围人的一些不良行为,若没有太大危险性,家长则不必过分斥责孩子,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他暂时放弃模仿该行为。比如,当孩子模仿大人,将笔拿在手中不停地转着玩时,家长最好用其他有益智作用的玩具转移其注意力,以免不小心将笔摔坏或让它“飞”出去打到别人甚至自己。
细节95:教育孩子切莫重物质轻精神
杨女士的女儿小羽11岁了,她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因为小羽是家里的独生女,而家庭经济条件也比较宽松,所以杨女士夫妇一直尽可能满足她所有的物质需求。
小羽很小的时候,杨女士夫妇就经常买各种各样的玩具给她,出去逛街,小羽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哪怕贵一点也没关系。那时,杨女士夫妇深信“穷养儿,富养女”,他们想给宝贝女儿最好的物质生活。
可是,小羽渐渐长大了,穿着一身名牌,用着高档学习用品,心理素质却越来越差,心灵变得十分脆弱,并且做任何事首先要以金钱衡量其价值。8岁那年,小羽快要考试时,杨女士夫妇鼓励她好好复习,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她却理直气壮地问:“这次我考好了能多拿到多少零花钱呢?”
原来,小羽一直不爱学习,她最大的动力就是取得好成绩后从爸妈那里获得的物质奖励。听了小羽的话,杨女士夫妇都哭笑不得,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不能继续这样无条件地满足女儿的物质需求,更不能忽视她的精神生活。自那以后,杨女士夫妇开始咨询心理医生和儿童教育专家,希望他们提供一些对孩子进行情感、精神关爱的好方法。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家长,不乏遇到像杨女士夫妇面临的家教难题。许多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80年代的父母,自己童年时的物质生活不尽如人意,很多时候连得到一块糖、一个洋娃娃都是奢望,所以有了孩子后,他们会竭尽全力给他最好的东西,认为这是爱孩子的最好方法。
可没想到,父母过于重视孩子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忽略对其进行情感、精神上的关爱,渐渐就导致孩子的情商过低,出现不能吃苦、自私任性、缺乏责任心和互助精神等不良品行。
教育界专家认为,在父母溺爱、物质条件过于优越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往往会在品德、行为方面出现一些通病,主要包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遇到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抗挫能力差,吃不得任何苦头;缺乏谦让、团结互助精神,做事只依自己的喜好;自理能力差,很难独立完成各项任务,喜欢依赖家长或身边其他人。而这些,也都是孩子情商相对较低的表现。
所以,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以高情商应对将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家长应从小重视对其进行精神关爱,而不是过分重物质。具体来说,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1培养孩子的兴趣,并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
给孩子创造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家长疼爱孩子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方法。对孩子来说,做他最喜欢、最感兴趣的事,这或许比获得金钱或其他物质条件更值得高兴。而当孩子在他感兴趣的事情上适当获得成功的体验,他就会变得更加自信,对其他物质条件的渴望程度会越来越低。
2给孩子多些精神鼓励,少些物质奖励
家长应从小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做事目的,不要让他产生过多的索取欲望。这个过程中,家长应多从精神方面去鼓励孩子做好每一件事。对孩子而言,生活、学习中听到的一句褒奖、赞美的话,或许要比金钱有价值得多。
金钱不是万能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物质奖励自然也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上述事例中,杨女士夫妇咨询教育专家后,决定对小羽多进行精神鼓励。关于考试,杨女士会告诉小羽:加油哦,放轻松,尽力去准备就可以了!如果成绩好,杨女士就会帮小羽达成一个小愿望。比如,小羽喜欢学武术,杨女士原本并不支持,但9岁那年,她的学习成绩不错,杨女士就奖励她之后的每周日到少年宫学习武术。小羽的愿望得以满足,她的心情比之前好了很多,学习也越来越用功。
3尽早让孩子学习独立做家务,独立生活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做家务、独立完成需外出办理的一些事,也是其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能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还能让他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知道要办成一件事并不容易,只有勇于尝试、探索,有坚强的意志力,才能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自己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才能更加丰富。
细节96:望铁成钢,却不拿孩子的兴趣当回事儿
已上初中的女孩冰冰最近最讨厌的事情就是放学回家,每天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一响,她的脸上就没了笑容,整个人显得无精打采的。
“冰冰,你最近怎么总是不高兴呢?要不我陪你去逛逛街吧,昨天我看到一个特别漂亮的发夹,很适合你戴呢。”放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