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生存与毁灭> 第27章 西羌水文化(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章 西羌水文化(2)(3 / 3)

如今,杨柳坪村已经有森林1.35万亩,其中集体人工林近3000亩,私有人工林1万多亩。除了松树等用材林外,还有药材林、竹林、果树林、茶园等等。花团锦簇的杨柳坪村让逃亡在外的人们又陆续返回,目前全村有78户、297人,平均每户都有树林100多亩了。

杨柳坪村人秉承祖先对大自然的尊敬和崇拜,治疗着大自然的创伤,让生态环境彻底改善。种树20多年来再没有发生过山洪暴发、冲毁庄稼的惨剧,在森林的涵养下,干涸已久的山泉逐渐有了“叮咚”的水声。庄稼的产量提高了,人们逐渐富裕起来了,人均口粮达到了800斤,人平纯收入达到了3100元,家家都有电视机和洗衣机,全村已经有汽车、拖拉机等大型农机18辆。

种树10余年后,1992年,在县林业局的指导下,杨柳坪村开始对人工林实行科学间伐,每年间伐一部分,再重新栽种一部分,小小的山村一年有了几万元收入。

1995年集体人工林实行间伐后,冯益固头脑里突然冒出了这样一个想法:“世世代代羌民们都没有离开过大山,许多人不要说坐飞机,坐火车,甚至连汽车都没有坐过。如今富裕了,我一定要带领大家出去走一走,见一见世面!”

他首先想到了伟大的首都北京,一定要让乡亲们亲眼看到这个全中国人民都十分向往的地方。

这年秋天,秋高气爽,北京最美丽的季节,32名杨柳坪村的村民坐着飞机到了首都。这32个人都是最早在荒山上造林的。飞机票、门票、车票全由集体购买,用以奖励他们对重建杨柳坪生态环境做出的贡献。男女村民人人都穿上了最漂亮的服装,兴奋地游览了长城、故宫、十三陵、颐和园、圆明园、亚运村、世界乐园……并且特地赶到天安门广场观看了庄严的国旗升旗仪式……还自已购买照相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瞬间。多少次,村民们都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没有到北京去的人,冯益固组织他们去绵阳市和省会成都旅游。去成都,全村男女老小全部参加,一位70多岁的老人坐上火车时,竟像孩子一样地哭了。

偏僻山村的农民坐飞机到北京旅游,成为当时许多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

旅游归来,村民们植树热情更加高涨,这个70来户人家的小山村,当年竟新植树1000多亩,平均每户近20亩。

1998年9月四川省颁布了禁伐令,10月1日起绵阳市实行了禁伐,从此杨柳坪村和别的地方一样,对人工种植的集体林和自留树都停止了砍伐——包括间伐。

停伐后,村民的收入受到了一影响,但从保护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大局出发,大家默默地接受了这一规定,转而努力发展茶叶、果树、竹类、中药材、蔬菜和家禽等。北川山区垂直高差大,河谷、半山、高山呈立体气候,以四季豆为例,市场上6月卖河谷的,7月卖半山的,8月卖高半山的,杨柳坪村的蔬菜销路一直很好。

如今,冯益固和现任村支书陈勇、村主任杨正国正在计划发展旅游业。遍山的森林和满坡的桃花、梨花也的确提供了发展旅游业的条件。为了发展旅游,村里正计划修筑3公里水泥路。共需投资200万元,绵阳市已给了五六十万,村民们投劳投资可以解决几十万,其余部分咋样解决,一时之间还没有想到很好的办法。他们有一个秘密的愿望——希望国家在适当的时候,允许他们对人工林进行科学间伐,不适当间伐,树株太密的地方对树木的生长十分不利,间伐后,他们可以发展林产品加工和旅游业。

虽然资金还没有完全落实,但是路已经开始修建,沿途都会看见村民们在拉石头、垒保坎、平整路基。

面对未来,杨柳坪村人是充满希望的。目前全村所有适龄儿童都进了学校,70多户人家竟有了41名高、初中学生和3名大学生。村民们说:看到娃娃,就看到了未来。

杨柳坪村的未来必将是美好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