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生存与毁灭> 第27章 西羌水文化(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章 西羌水文化(2)(1 / 3)

在夏、商以后周朝中期,蚕丛氏从岷江上游向川西平原发展,倚仗的是经过数千年历史沉淀的水文化;开明氏治水,决玉垒,分引岷江,也吸收了羌族人治水的经验;而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担任蜀守后,更将岷江上游的治水经验和智慧乃至古羌人劳动力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建成了真正的世界奇迹都江堰水利工程。

这个造福万代被联合国授与“世界文化遗产”称号的伟大工程,无论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它都不过分!

2200多年,对于大自然说来,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对于有记载的人类历史说来,却已经是一段十分漫长的岁月。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有多少王朝兴替,发生过多少战争,有多少天灾人祸、悲欢离合……除了大自然拥有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外,人类几乎已经寻觅不到自己先前的足迹。

但是都江堰却不同,它虽然诞生于2200多年以前,却一直没有逝去,甚至也没有衰老,一直保存着青春的活力。不但打造了一个“天府之国”,而且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战略基地。汉代“灌田万顷”——约为今70万亩,清末达300万亩,新中国成立后灌溉面积逐浙由成都平原引向川中丘陵,面积达800万亩、1000万亩,目前已经动工的紫坪铺工程完工后,将达到1400万亩。

而且,这个巨大的水利工程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衡量,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态工程。它没有建造巨型的大坝,也没有修筑大量堤防,而是巧妙地利用岷江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和水势,筑鱼嘴分流,凿宝瓶口引水,修飞沙堰泄洪排沙,然后在川西平原上穿二江引水以行舟灌溉,整个系统达到了动态平衡并达到了人、地、水的高度协合统一。

这难道不是人类创造的奇迹?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功”的确当之无愧!

这是在李冰领导下,蜀中先民——包括西羌先民——智慧和意志的结晶。据各种史书记载,羌人不但参加了这个伟大的水利工程,而且每到冬天便“入蜀为佣”,成为历代都江堰岁修的主力军,并包打水井、掏河滩、筑堤堰、砌石墙等等,一直沿袭到解放前。

都江堰的智慧曾运用于治理黄河水患,并取得了成功,直到2200多年后的今天,它也让全世界的水利专家们惊叹。仅新中国成立后,就有近200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来到美丽的岷江之滨,满怀惊奇和敬意瞻仰这个伟大的工程。

2002年11月都江堰进行截流维修,这是自1992年以来首次截流维修,这次维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探奇,甚至台湾也有9家电视台、4家报社、21名记者前来进行全方位的大型采访。

截流采取的方法是李冰时代以木材、竹子、卵石、黄泥组成的“杩槎工艺”,而没有采用机械化钢板砼,据都江堰管理局的有关人士介绍,原因在于,古法比现代的机械化作业可以节省费用两倍以上,而且更便于深水作业;采用当地的卵石和竹子做成竹笼用于截流,经过优化设计,可以节约90%的木材;用古法还可以解决截流后的输水矛盾并更利于保护古堰……

2002年11月13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何为对截流情景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报道,让读者仿佛回到了两千多年前,李冰带领蜀先民们治水的现场:

昨日上午,都江堰岁修截流工程合龙现场。鱼嘴上、江岸上站着千余名市民和游人。他们要“亲眼见证”当年李冰治水的神妙一幕。

上午9时许,25名船工喊着号子、拉着钢绳、驾着大铁船在江面上向截流杩槎飞驰而来。船上运载着几块长宽约两米的截流专用竹篾笆。

10时30分,随着总指挥一声令下,几个船工从船里拉起一块竹篾笆送出船沿,站在杩槎上的船工伸出铁钩“抓”住竹篾笆。

两分钟后,第一块拦水竹篾笆顺着杩槎放进了江中。紧接着,第二块、第三块顺利下江。100余名民工沿着杩槎站成一条长龙,接力运送沙袋投入江中,还有几十名民工用尖背篼背来黄泥倒入水中。江水被杩槎、竹笼、卵石、竹篾、黄泥阻断了去路,巨大水流立时变成了一股小溪。

20分钟后,现场测试报告,水流量迅速变小为仅10个流量。“截流成功了!”

此时,现场只听到“咔嚓咔嚓”声一阵紧接一阵,众多记者抬着各种“长枪短炮”拼抢精彩瞬间。

11时25分,江流完全截断。……

梨花深处的羌族山村

2002年4月,我到了被称为“大禹出生地”的四川省北川县进行考察,这里聚居着近8万羌族人,约占全县人口的一半。

北川是岷江流域山谷间的一个小城,湔江流经县内,湔江是嘉陵江的二级支流,因此北川也算嘉陵江的上游了。

县城人口只有1万左右,因此小城很安静,街道平坦而宽敞,楼房上贴着美丽的瓷砖,湔江河畔有漂亮的栏杆和街灯,周围的山峦是绿色的。据当地林业部门介绍,目前森林覆盖率已达70%以上,其中乔木覆盖率已达40%。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