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命运相对论> 第16章 真我(天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章 真我(天境)(1 / 3)

第四节真我(天境)

什么是真我?

真我就是真正的我。在佛教中,真我是涅盘四德之一,亦称大我;与妄我相对,谓出离生死烦恼的自在之我。

凡夫执著五蕴假合之身为我,其实那是妄我,要像佛那样具有八大自在之我,才是真我。

关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哲学、宗教、心理、伦理、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均有比较完整的论述和学说。比如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就有以“本我、自我、超我(真我)”为基础,创立了他的精神学分析理论。

佛教对于“我”的认识,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关系佛教的最基本哲学思想和佛教认识论等基础性理论。

用浅显语言来概括地说:佛教对于“真我”的定义是:《大般涅槃经》卷第一,佛云:“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因此,符合真实的“我”的条件是:实、真、常、主、不变异的一法,才是“真我”!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诸佛的法身,在因地称为如来藏。诸佛法身,体是真实,常住不变异,依诸佛法身,才有圆满报身和无量的化身的存在,法身能辗转生出诸佛如来的一切功德,故法身是“主”。

因此,佛教所说的真我,是指诸佛的法身,或者方便说为如来藏。

《大般涅槃经》卷20佛云:“杀无常者得常涅槃,杀苦得乐,杀空得实,杀无我得真我。”可见,佛教“真我”完全是哲学高度上的抽象,要达到“真我”的境界非一般可以达到,小乘声闻实证涅槃步骤:明白没有“我”而断除我见,断除我见,再将烦恼断尽,就是证得阿罗汉果。显然,“真我”是修佛之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佛陀非常慈悲,因为慈悲,才点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佛性就叫自性。自性是甚么?自性就是生命的根本属性,也就是“真我”。

我们只要找到生命的属性,就是见性成佛,也就是“摩诃般若”,在这里,“真我”可以理解为修佛的一种理想和追求的目标。而追求的方法,在佛教号称“四万八千法门”,条条入寂灭,意思是非常之多。

什么是真我?真我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只好通过更低级层次、境界的“我”,来映射和揣摩,以窥其大概。

首先,以境界论真我。

产品是“我”的最低境界,“我”为物所养,也为物所累;我的命运在于产品的使用价值,故谓之“物境”。

机器是“我”在产品境界上的进一步提高,匠者有匠心;“我”有一定的技巧和运转的方式方法,但是还是要拘泥于一定的形式;故谓之“匠境”。

人才是“我”在匠境界上的更进一步提高,不为形式所限;体现了“我”的灵动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得“我”的使用价值更进一步增加;故谓之“灵境”。

真我是“我”在灵境界上的更高层次;是人才中的人才,或称之为天才;人才毕竟还是属于社会的产品范畴,而真正的天才则属于天的“产品”;超出社会产品范畴了;是“我”从产品中脱变出来的,形成个性鲜明的“我”;就好比蛹化蝶一样,是一种人才的进一步质变;故谓之“天境”。

用佛教语言讲,就是超越生死轮回的宿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自成命运新的格局。自古社会上流传着那些隐世修行,道法高深的至人、真人、世外高人等;如果真的存在则可能达到了真我之境。

接着,我们再以理来论真我。

人之初,“我”即是人的本性(天性);后来通过外界各种耳熏目染,受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作用;从而形成自己的固定模式的世界观,即最底层的最基础的“我”。“我”存活在复杂的各种社会关系中,选择某种为人处世之道进行生活;这时“我”为俗事所限,整天忙于各种应酬和事务;即“我”为形式所限。

如果把前两者分别比做产品,和存取产品的仓库的话;那么人才则像经营产品的店铺。因为这时候的“我”知道取舍和提炼产品,如果货物走俏就大量进货,否则就处理掉。

人才不是教育出来的,也不是学成的;但是人才的形成也缺少不了一定的教育和学习;前两者则大多是机械式的被强迫式的吸收,而人才则是根据自己“我”的需要,有目的、有选择的吸收;所以人才知识理论的主人(有我),而前两者则是六经的奴隶(我被扼杀、忽略了)。

无论是产品、机器、人才还是成就真我的超级人才(天才),都有一定程度上进行着的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的过程;而真我(天才)与前三者的区别则是:其“我”已经自成体系,“我”上升到社会经典的高度,已经属于六经中的一种了。其具体表现就是一个领域的权威,一个宗派的开山者,一个时代的缔造者,一个世界的开创者……

比如东方的孔子、孟子,西方的牛顿、马克思、爱因斯坦等属于真我之境的天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我”的专注到了极致的程度,达到了物我两忘,人天合一。孔子有“三月不知肉味”;马克思把全部精力都注入研究领域,以至于生活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