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命运相对论> 第15章 人才(灵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章 人才(灵境)(1 / 2)

第三节人才(灵境)

什么是人才呢?

人才,就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具有突出才能、才干的人;具有某种特长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人才的含义非常广泛。通过我们的广泛调研,在所谓人才的思维里,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描述,就是----如果你掌握一些大多数人都不会的意识、知识与能力,你就是人才。

怎样给人才下一个定义呢?

传统上我们把饱读诗书、博学多才之人称为人才,而现代竞争社会对人才有了新的认识与界定,是否拥有职业素质成了人才的一个基本标志。

政府有关部门的定义是:取得中等专业学历的人(如此看来,我们泱泱大国岂不是人才济济?)。企业可能是受此影响,用一些简单和显现的标识作为判断人才的标准,于是人才与学历\/职称\/就职经验\/是否海归等同起来。

受此牵引,那些还没有达标的人才,没学历的补学历,有学历的补出国,有工作的忙跳槽,如同群马奔腾,直到把伯乐们看得眼花缭乱。

对于企业来讲,人才是那些认同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具有职业素养和较高工作技能,能够持续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一个清洁工人,能够长期地把地扫成世界一流,就是人才。一个员工能够安心本职工作,持续不懈地提高工作效率,也是人才。

以此标准衡量,企业中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能成为人才,中国企业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培育与牵引人成才的机制与制度。企业的功利性决定了,人才必须是那些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而学历\/职称\/经验等与一个人的价值创造没有直接的联系。

按照通俗的标准来看,企业中的人才很匮乏:一流的人才已经飘洋过海远走他乡,二流的人才进入政府部门谋求高官,三流的人才早已另起炉灶做起了老板梦。能进入企业的或许四流人才,这些人要成就大业只有抱团打天下,而一旦他们真正地凝聚在一起,就能够做出超一流的业绩。

如果企业依赖于少数几个人才在生存发展,是很可怕的。他不仅会使那些具有人才潜质的员工失落,同时企业的管理必将屈从于人才,企业进入重视人才但又必须迁就人才的两难境地。另一方面,企业中的人才一旦经受不住诱惑,耐不住寂寞,就会离企业而去,靠所谓人才支撑的企业大厦将轰然而倒。

从另一个角度讲,中国并不缺乏优秀的人才,缺乏的是优秀人才成长的土壤与舞台,缺少的是优质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缺少的是良好的人力资源经营和模式。引凤需要先筑巢,企业是否能够吸引\/留住和有效使用人才,并不决定于企业是否出手大方,而在于能否构建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在于是否具有人才发挥其作用的舞台。正确的选择是,企业从外部劳动力市场上,引进的是人,然后依靠自己的机制与制度,使他们成材。

什么是人才呢?

从“我”的境界来看,人才只是“我”的一种境界层次,它不是最高层,也不是最低层;是从物境(产品)基础境界开始提升到匠境(机器),然后在匠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境界,而达到新的高度即灵境(人才)。

物镜中的“我”是一种固定模式。

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一种固定模式。小孩上学然后回家,两点一线;家长上班、接孩子、回家做饭,三点循环;……对于那些生产流水线的工人而言,做的最好的永远是机器,快速重复而不出差错。那么老板为什么还雇佣工人呢?因为工人造价更便宜;工人们大都不需要什么复杂的思考就可以完成工作。也许有人不堪这种平庸,到处去寻求刺激、去挥霍、去潇洒,可是然后呢?你改变不了命运,还得去工作、去生活;这就是产品的命运,无论你是欣然接受还是极端排斥都是如此。

匠境中的“我”是一种机械模式。

物镜中的“我”因为是一种固定模式,所以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我”是完全被限定的、被束缚着的);而匠境中的“我”就需要进行一定的思考、分析,否则就无法完成任务(“我”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但是仍然是被控制着的)。

比如政府部门基层领导、销售员、车间主任等等,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程序可循,有自己的工作方法;没有一定能力,不能独立思考决断是无法胜任的。比如车间主任,他管理整个车间的机器和员工,保持正常运转;在这个范围拥有一定职权;但是他必须听从老板和上级的指示,即他是被控制着的机器。

灵境中的“我”是一种具有“灵”性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没有固定模式的自由模式。

用物品来描述,产品就是有使用价值的固定化物品;机器本身也是一种产品,并且就够制造出新产品,从而更加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人才则是在此基础上更加进一步的提高,制造出来的新产品还具有灵性、个性,因此人才是一种有灵性的产品(是“我”有一定的觉醒和生机显现)。

人才是一种有灵性的、独特的产品。或者说能够使得产品和机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