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为“香饽饽”,甚至被捧为“救世主”的同时,也陷入了艰难抉择的境地。西方国家的话已经挑明:拿出自己的外汇储备借给美国以及其他欧洲受困国家。在一番热捧、喊话乃至鼓噪之下,事情已经不再是救不救的问题,而是要拿出多少外汇储备来“救美”、怎样“救美”。如果“英雄”不去“救美”,似乎存在着经济和道义的双重风险——经济上,美国金融市场崩溃后,中国的外汇储备会有相当大的损失;道义上,国际社会会觉得中国见死不救、不负责任,中国的国际形象会受到影响。一位西方经济学家正是这样说的,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ArvindSubramanian在《金融时报》上发表文章,在对中国在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中发挥更大作用高唱赞歌之后,建议中国不只是要购买美国的债券,还应该向美国政府提供数千亿美元的直接贷款,以帮助美国政府稳定房地产市场和挽救面临崩溃的金融体系。中国如果这么做了,全世界将会认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超级大国,愿意使用自己的资源来保护世界经济。
在中国政府作出明确决策之前,经济界、学术界首先是热烈地争论着中国应不应该“救美”,继而进一步讨论着中国有没有能力“救美”,甚至有人谈论起了出手“救美”的条件。
主张“救美”的学者认为,对于中国来说,美国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在的金融危机必然造成美国消费需求的衰退,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参与美国救市也是救自己。这种观点主要是从实体经济领域考虑的。而更多主张“救美”的观点则是出于金融资产的考虑,由于中国持有大量的美国政府债券和机构债(如“两房”债券),而现在美国单凭自身力量显然难以恢复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要是美国联邦储备系统通过增发货币向金融体系中注入更多的流动性,很可能造成通胀的加剧,从而造成美元以及美元资产贬值。因此,从维护中国持有的巨额美元资产的角度来看,中国似乎也理应参与美国救市。
认为应该出手“救美”的学者,有的主张收购美国金融机构的资产,有的主张购买美国的国债。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救美国就是救自己。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一位研究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中国政府现在出手并不是在救美国,而是在救自己。”
反对“救美”的学者认为,目前中国国内的经济形势已经比较严峻,大量出口型的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威胁,大中型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大幅下滑,再加上目前外部环境急剧恶化,中国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实施对国内企业的救市计划,帮助困境中的企业实现生产转型。所以中国理应先关心国内企业渡过难关。其次,由于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高达60%,目前外部需求出现的衰退无疑将造成外贸顺差锐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外汇储备虽然存量巨大,但是其中1.2万亿美元左右已经投入美国市场,再除去6000亿美元左右的储备以备可能出现的国际收支的暂时性失衡,那么剩余可使用的资金也就2000亿美元左右。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不可能对美国实施大规模的资金援助。
一些西方经济界人士也不主张中国直接借钱给美国救市。加拿大BMO资本市场公司副总经济师、中国经济问题专家道格拉斯·波特认为,中国可以有更好的办法,既帮助了世界,也帮助了自己,即:一是直接刺激国内需求,扩大政府开支,扩大基础设施,推动经济增长;二是为将近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寻找投资机会。比如现在就是一个好时机,从那些在金融危机中受困的资产中寻找出一些好的资产进行投资,这可能是一个很明智的投资行为,既给世界金融体系增添了流动性,又缓解了危机的危害程度。
还有一些学者的主张介乎救与不救之间,他们主张出手“救美”要提出自己的条件,可以称作“有条件‘救美’说”。有的学者认为,在购入新债时,按高风险高回报原则,要索求高利率,而且最好还要有适当的资产抵押。有的学者说,借给美国钱的同时,要回购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的股权,比如美国通用在上海通用的股权。更有的学者认为,如果出手“救美”,最好的要价是解决台湾问题,“如果用1万亿美元买回台湾和平回归,中国在这场金融风暴中的损失就是值得的”。对于这些专家学者,我们钦佩他们高涨的爱国热忱,但也对他们低估美国当局智商的想法感到惊讶:美国人在国际交往中从来都是国家利益至上的,他们寻求中国救市,不过是想利用别人的水救自的火,干的是无本万利的买卖,怎么可能在涉及其国家利益的问题上让步呢?优尼科的事情不还记忆犹新吗?何况它只是首先选择破别人的财、免自己的灾,如果没人出钱,它也满可以自救,到目前,美国政府救援计划的总金额不是早已超过1万亿美元了吗?
其实,问题的关键并非应不应该“救美”,而是怎样“救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能力有限,金融风暴冲击下更显现出了中国经济某种程度上的脆弱性。犟出头去“英雄救美”,可能是“救美”不成更累己。这样的结果不仅中国人不愿看到,也是世界各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