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金融风暴下的中国> 第28章 英雄本色:全球危机下中国的角色与视野 (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章 英雄本色:全球危机下中国的角色与视野 (2)(1 / 3)

英国广播公司(BBC)站文章说:“拥有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被一些人说成是西方银行系统的潜在救星。……实际上中国做类似事情已经有几年了。中国一直在购买美国的政府债券,这使美国能够做到长期过度消费。”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说:“来自中国的资本(easymoney)推高了美国的资产价格,形成了资产泡沫,从而导致了美国的次贷危机。”

末代港督彭定康在和澳洲ABC记者TonyJones对谈此次金融危机时指出,这场危机的总根源是中国的财富被人为地转移到美国,形成美国这场大危机的主要推动能量。

2009年1月2日《金融时报》刊登的一篇专访中,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称,中国等发展迅速而储蓄又太多的国家与大量消费的国家之间的不平衡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分析这些言论后,可以用上那句中国老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里,什么“助长”、“推动”、“推高”,次贷的房子难道是中国人买的?那些花花绕的金融衍生品难道是中国制造?“零首付”、“零文件”难道不是美国次贷机构的滥招?美联储等美国政府机构都不去管的事情,难道要中国人去管?美国人拿着从中国借来的钱,再加上购买中国廉价商品省出的钱(蓝德公司认为,低收入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可能因此提高10%,即省出10%的钱用于其他开支),过着美滋滋的生活,现在反过来埋怨中国借钱给他们,提供廉价商品给他们,真是岂有此理!

其实,上述观点基本上集中于经济领域,虽然不无偏见,但也说明了全球化背景下世界金融、经济的密切关系。但金融危机爆发、西方正在竭力游说中国出手救援的时候,另一方面却冷箭齐发,掀起了一股密集的反中暗流。先是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发表2008年涉华年度报告,批评中国利用外汇储备操控货币兑换以及外交关系,警告中国在日益渗透美国电脑络以获取敏感的政府以及私人信息。并称中国络战和太空战能力不断提高,可以利用络战能力打乱美军的全球部署计划,使中国在任何一场局部战争中取得优势。紧接着“禁止酷刑委员会”发布审议中国履行《禁止酷刑公约》情况的报告,无视中国政府提供的翔实充分材料,引用甚至编造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蓄意将审议活动政治化,在审议结论中塞入大量诬蔑、不实之词,指责中国存在“大规模”酷刑现象等,以达到丑化中国形象的目的。

为什么西方在这样最需要同舟共济的时候还暗发冷箭呢?其实不难理解。就是那位末代港督彭定康,2008年11月23日在香港接受BBC采访时说:“中国的潜在威胁不在于其廉价的出口货物,而是对西方民主的威胁。”为什么?因为中国在传扬着不要民主也可以致富的观念。“我认为中国是在这样的国际体系下表现好得叫人惊讶的一个例子,但它也同时在挑战着体系的根基。”这话的弦外之音已经十分明白,我们不妨再看看新加坡《联合早报》站宋鲁郑文章对彭氏之言的解读:

我想彭定康的点睛之笔已经把西方的意图和实质讲得再明白不过了。再联想到前不久法国总统“莫名其妙”、“荒唐突兀”主动要见达赖等举动,显然也绝非法兰西民族的浪漫所致和即兴之笔。这一切都是为了挽救受到严重冲击的西方制度和话语权。如果这场危机仍然继续恶化和深化,西方对中国将会掀起新的更猛烈的攻击以转移国内民众视线,以捍卫自己的正当性与话语权。

二 救中国就是救世界

2008年春夏以来,中国已经有了两次救灾的经历,一次是冬春之际救凝冬之灾,一次是“5·12”以后救地震之灾。秋天到来的时候,中国又面临着一次救灾,只不过这次既非天灾也不在自己土地上,而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人为之灾。救还是不救,怎样救,既关系到危机下中国的负责任发展中大国的角色,也关系到中国面向未来和平发展的视野。

1.中国成了“香饽饽”

在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美国投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多米诺骨牌般地倒下、美国政府不得不出面救市的时候,世人自然地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中国有高速增长的经济,有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于是或明言或暗示,有人向中国发出了一致的信息。

首先是西方媒体步调一致地热捧中国,给中国戴上一顶顶的高帽子,或者干脆建议中国借钱给美国财政部:

2008年10月初,英国媒体预测,美国失去了世界经济的控制权,金融权力将向中国转移。

10月7日,法新社在其报道中写道,在因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恐慌中,中国表现出了一种帝国般的镇定,她在提供援助的同时确信能够应付自如。

同日,路透社报道说,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外汇储备,也许会在平息全球金融风暴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0月10日,《澳大利亚人报》站称,金融危机很可能加强“21世纪属于中国”的看法。另外一种澳大利亚媒体《悉尼先驱晨报》站10月1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