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同时向公众传递环保理念,已成为佳能整体环保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与野生动物摄影家奚志农的合作,是佳能中国影像公益的一个里程碑式事件。1992年,奚志农跟随一个研究团队进入滇南雪山拍摄滇金丝猴;在此之前,人类甚至没有拍到过一张清晰的滇金丝猴图片。后来,民间环保组织请愿,制止了滇西北原始森林的砍伐计划。1997年,他深入可可西里无人区进行了20天的跟踪拍摄,采集了大量关于藏羚羊盗猎和反盗猎的影像资料;其后,他撰写了一系列关于藏羚羊盗猎、贩运、贸易情况的报告,并努力促成了关于藏羚羊保护和制止藏羚羊羊绒贸易的国际研讨会。同期,滇金丝猴与藏羚羊濒临灭绝的现实引起社会舆论的普遍关注和同情,中国政府加强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两类种群的命运得以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影像传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意识到影响传播的特殊力量,2005年,奚志农创办了“野性中国”工作室,旨在抢救性地记录中国的濒危物种和自然环境的变迁,“用影像保护自然”。为了号召更多的摄影志愿者加入野生动物保护的队伍,他开设了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向无力购置摄影装备和接受专业摄影训练的野生动物工作者、研究者和摄影师提供装备和专业指导。正是从这期间开始,奚志农的努力得到了佳能中国的支持,至今,这家全球最大的数码影像器材制造商支持了三届“摄影训练营”项目,并以此为起点,在中国展开了全面的影像公益尝试。
对于佳能中国来说,与“摄影训练营”的合作就像是一次天作之合。佳能中国企业品牌沟通部副总经理鲁杰说,佳能中国设计公益项目时,会从三个维度进行取舍:是否具有充分的社会价值,解决社会亟须解决的问题;是否能够体现佳能“共生”的价值观和“感动常在”的诉求;是否具有足够的差异化,能够匹配佳能独有的技术能力。传统上,一家企业设计公益项目时,往往强调如何利用自身独特的能力;但这种出发点,有时会让企业过于强调专业技能,而使得其公益活缺乏社会影响力的基础。但在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领域,一般公众很难真切感知濒危珍稀动物的活力,影像成为拉近它们与人类距离的最佳手段之一。因此,在这个公益项目中,佳能中国的独特能力自然而然成为构筑公益社会传播力的基础,同时实现了公益最大化和社会最大化。
尽管与奚志农“摄影训练营”的合作机会在某种意义上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佳能中国在这个领域的首次公益尝试。对于自身能力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契合点,佳能早有认识。早在2003年,佳能中国就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在中国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的合作。比如,投入财务资源与技术装备,对小熊猫和东方白鹳的分布、栖息和生存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基本的生态环境,制定实施救助的专门报告。由于东方白鹳不断迁徙,对这类候鸟进???跟踪研究非常困难,了解其迁徙路线及其种群分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持续观测。佳能除了贡献稳定的财政支持,还发挥了产品优势;比如观鸟最好的工具是望远镜,而佳能就有这方面的技术优势。
随着“摄影训练营”公益项目的展开和野生动物保护理念的传播,佳能得到的公益回报日渐提升。在这个基础上,佳能中国通过对公益项目的剖析,逐渐意识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影像资料在转化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影像力量”的过程中,固然需要技术的支持,但在获取影像资料后,只有实现影像的整合传播,塑造完整的“影像链条”,才有可能将公益最大化的效果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一家企业不可能具备“链条”上所有优势资源;为了有效地结合其他机构的比较优势,尽量放大影像的社会价值,佳能中国开始致力于打造一个“影像环保战略联盟”。相对于对能力与公益项目的自然契合点的发掘工作来说,这是一个主动创造公益价值的过程。
联盟的出现,在于影像产业链在上游需要获取宝贵的影像资料,相当部分的珍禽异兽活动轨迹非常隐秘,不求诸专业的机构,很难获得相应的资料;下游则必须依托专业的传播媒介,方便公众认知这些动物生存的困境。因此,佳能在“影像公益”的设计上,除了投入资金以及技术设备之外,从一开始就注意吸收其他机构的参与,构建影像联盟,最大化影像力量的影响力。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就是佳能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伙伴。早在1998年,佳能成为首家以企业身份与WWF缔结永久伙伴关系的公司;对WWF提供的支持包括该组织收藏的重要照片的数字化,连续6年为WWF全球分部提供相关的设备,还资助了WWF的北极熊卫星追踪项目,通过卫星接收系在北极熊脖子上的传感仪发送的信号来追踪北极熊的活动状况,为研究气候变暖对北极圈环境的影响提供重要的线索。这种合作关系也扩展到了佳能中国。
2008年7月,佳能中国与WWF、“野性中国”工作室、搜狐绿色频道组成国内首个影像环保战略联盟,发布未来3年的环保计划,将其各自孤立开展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