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你身边的经济学> 第17章 环境问题迫在眉睫(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章 环境问题迫在眉睫(1)(1 / 3)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翻了好几番,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如果仅以购买力来进行衡量的话,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还真是很大。

可是我们也存在一些令人非常不满意的地方,首先就是环境情况的恶化。北方一些地方的草原沙漠化情况相当严重。全国不少城市和农村出现饮用水供给的困难,少数地方到了出现水源危机的地步。全国许多经济实力雄厚的城市,十多年来不容易看到蓝天。2007年太湖、巢湖和滇池蓝藻爆发,直接威胁附近居民的饮水安全,更是环境恶化的极其严峻的信号。

痛感“GDP挂帅”的片面性,现在人们呼唤“绿色GDP”,可是这又遇到很大阻力。

本章主要从环境的角度,谈谈产权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强调政府对于保护环境责无旁贷的问题。我们还将指出,如果在环境观念方面缺乏自觉性,即使素质理应很高的人,也会做出带头损害环境的事情。

从珠江发臭说到政府责任

我的案头摆着一本外国的经济学教科书,里面有一幅题为《本世纪初的污染》的插图,画的是20世纪初美国河滩嬉水的仕女,被随流而来的死亡牲畜吓得花容失色的场面。相距整整一个世纪,更厉害的污染出现在我们的珠江:1993年春节前后,广州市民和到广州来的旅客,都亲身领受了珠江广州河段发臭的滋味。

笔者在珠江之畔长大。儿时在珠江泛舟,有时候捧起水来就喝。那时候听苏联专家夸奖珠江水质之好世界少有,到后来北上求学见过长江、黄河以后才愈发体会深刻。20世纪70年代,还偶尔看到渔夫在珠江中一打起几十斤的鱼;80年代初,仍曾经携幼儿趁涨潮在中山大学的康乐珠江码头习泳。后来就坚持不下去了,总是担心灌几口臭水、惹一身皮肤病可怎么是好。

污染问题,是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问题。照理说,谁都不希望自己所处的环境被污染,可是环境偏偏被这千万个“谁”污染。为什么会这样?工业废水、城市下水、海鲜店的馊泔水,一股脑儿不受惩罚地灌进来,珠江哪里吃得消。本来,大自然的许多“器官”对于小毛病都有自洁的能力,但是不受节制的人类经济活动的后果却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极限。这就像弹簧被拉过了头,失去了复原的能力。

人类的生活消费和生产活动,都会产生废气、废水和废渣。大自然本来是有自洁能力的,也就是说,如果排放到大自然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数量很少,大自然有能力把它们消化。历史上,广东的顺德是一个农业县,顺德著名的“桑基鱼塘”可以说是低级阶段循环经济的一个范例。“桑基鱼塘”的主要特征,就是桑树种在鱼塘周围的塘基上。这样,蚕宝宝的排泄物倒进鱼塘成为鱼的饲料,鱼的粪便肥沃了塘基的土壤,让桑树长得更好,从而使生态进入良性循环。历史上顺德以蚕丝和渔产著称,农业经济颇为发达。这固然是顺德人民的创造,但也是证明大自然自洁能力的生动例子。

可是如果鱼塘里类似蚕宝宝的排泄物那样的东西太多,水质一定会变得富氧化,生态环境就会进入恶性循环,鱼塘会出现类似现在太湖、巢湖和滇池的蓝藻那样的东西。到了这样的时候,大自然就丧失了自洁能力。

其实包括那些污染环境的人在内,大家都不想环境被污染。既然大家都不想环境被??染,那么我们的环境又是怎样被污染的呢?原来,不想归不想,个人为了不污染环境而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这种代价让当事人感到吃亏,他就不愿意付出这份代价了。

设想你有一个小水泥厂,在可以任意排放三废的条件下,平均你每天可以赚到一万块钱。但是因为你自己排放三废,环境特别是空气变得糟糕,你也感到不舒服,设想你的这种不舒服相当于你每天损失三百元钱。这样,在自由排放条件下经营这个小水泥厂,每天你还是可以赚到九千七百元钱。

处理废气、废水和废渣以达到环境允许的排放条件,需要付出成本。这个成本通常不小,比方说每天三千元。这样,你就面临下述的抉择:做到达标排放,你每天赚钱七千元;不管达标不达标,你每天赚钱九千七百元。九千七百元当然比七千元好,所以,只从个人利益考虑,你就选择污染排放了。自然,这是没有社会责任心的行为。

我们不妨就保守地把这个小水泥厂的污染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损失看做是每天三千元。小水泥厂每天给社会带来三千元的损失,自己却只承担三百元,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其他两千七百元的损失,就这样强加给了别人。如果小水泥厂的老板只是住在别墅里遥控或者委托经理运作这个小水泥厂,他甚至三百元的损失也不必承受。

上述这种一些主体人的经济活动的后果,例如污染要由别的主体人来承担的现象,属于经济学讲的外部性,或者说外部效应。所谓市场力量,可以说是诱人以利。市场现象以自愿为前提,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市场只会奖不会惩。面对当事人不愿意承担自己活动的后果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