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估计“微利时代”的说法是国人的首创,中国特色,颇有意思:因为在过去起步阶段、原始积累阶段,一些企业太容易赚钱了,相对于那种情况,现在生意难做,所以说是“微利时代”。现代经济学告诉我们,在比较发达并且正常运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竞争行业不但一定是微利的,并且根本上要趋向于“零利润”,这就是现代经济学著名的“零利润定理”。我们明确开始搞市场经济的时间还不长,但是这种趋势也已经可以看得非常清楚。现在除了若干垄断行业还可以效率较差但是分配却很高以外,在其他行业想赚几个钱真是很不容易。
事实上,竞争总是要摊薄经济利润。凡是高利润的地方,就有新的企业进来,从而扩大行业的总产出,迫使产品的价格下降。与此同时,原料和其他投入品的价格却被迫上升。这样一来,利润就会被从上下两个方向挤干。这就是现代经济学的“零利润定理”,适用于竞争行业。
乍一看来,零利润定理似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悲观的前景,其实不然。零利润定理的告诫,是对企业的鞭策。自主企业和竞争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两大要素。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放手让企业在守法的前提下追求利润,这样的竞争,对企业不但是激励,而且是约束。在这样的竞争之下,企业一定要精打细算,一定要努力降低成本,广大消费者将享受市场竞争带来的实惠。模仿毛主席的话我们可以说:市场竞争,一些企业胜利了,一些企业失败了,这就是现代经济发展史,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起飞的文明史。这种新陈代谢,正是市场活力的表现。
如果仅仅停留在精打细算降低成本,还是比较肤浅的层次。零利润定理昭示的规律,最重要的作用是驱使企业家创新,这就是广东话所说的“饮头啖汤”的精神。大家都知道“头啖汤”味道好极了,问题是没有人会把“头啖汤”留给你,只能靠你自己去造就。前些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刚刚好一点的时候,电风扇行业一马当先兴旺起来,于是吸引新的企业进入电风扇行业。行业大了,利润变薄,不少企业面临亏损的局面。这正验证了“零利润定理”的告诫。如果墨守成规,哪怕你是上海的华生老厂,也将难逃厄运。电风扇行业是这样,冰箱、彩电、空调、影碟机行业一无例外也都是这样。聪明的企业家会考虑转向,转到前途兴旺的行业,或者自己开创新的行业。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是喝不到那味道好极了的“头啖汤”的。“头啖汤”精神的核心,是它的开创精神。成功的企业家,应该都是对“零利润定理”最有心得的人。发达的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企业家经济。创新,并不总是成功。但是长远来看,不创新,就一定不会成功。这可算“零利润定理”的一个“推论”。
中国为什么还没有自己的“通用”和“诺基亚”?因为过去的竞争还不够充分。现在我们不可逆转地进入微利时代,只要产权明晰,不再用纳税人的钱去救那些救不活的企业,那么市场经济的洗礼也一定会造就我们自己的“通用”和“诺基亚”。
市场经济,企业家经济
要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什么最重要,人们马上会想到劳动、资本和技术。但是,还有两样东西更重要,一是社会经济体制,二是企业家才能。体制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清楚,改革开放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业绩。
除了体制以外,企业家才能是否那么要紧,人们的看法就不那么一致了。历史上,说到生产要素,最要紧的曾经是土地和劳动。后来人们认识到资本也非常重要。这一进步来之不易,事实上直到不久以前,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还说资本是不创造价值的。再后来,人们才开始从理论上认识到,企业家才能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企业家才能的认识比我们早。本世纪上半叶,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熊彼得,把企业家称为市场经济的“原动者”。1992年冬,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访问中山大学,说同样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国比俄罗斯优越的地方,是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才能比较容易复苏,苏联70年没有市场,那是整整的两代人。而在中国,基本上没有市场的时间不到30年。
的确是这样。我们这里对市场经济的压抑不足一代人,因此企业家精神之树,虽蔫而未萎,遇上改革开放的雨露,就会枯木逢春,展现新姿。回想改革开放之初,广州一些消失了20多年的老字号店铺重张开业,的确起了示范性的启动作用。再看与我们党一直合作得很好的当年的青年企业家荣毅仁,30年后梅开二度,再立新功,也是事实胜于雄辩的例子。现在,如果不是一批崭露锋芒的企业家在运筹帷幄、逐鹿市场,哪有今天这样的发展和繁荣。
经济发展,以人为本。市场经济的活力,在于创新。那么多新的产品、新的服务,一直在改善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不必说汽车、电话、电视和健身器械休闲杂志是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只见这里新发展了一个快餐连锁店,那里新开设了上咨询和购物服务……我们都看到不断的创新。想法和发明要最后变成产业,变成社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