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的,现在养一头猪要亏损80元至200元。猪价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外省廉价生猪大量流入广东省。
再看鸡蛋的情况。据同期广州报纸报道,广州“产蛋越多亏损越大”,主要原因也是外省廉价鸡蛋大量流入广东。北方鸡蛋在广州的批发价约为每千克5元,而广州自产鸡蛋的成本已经高达每千克7元多,但是广州市场鸡蛋价格平均却在每千克6元左右。因为成本高,广州本地的鸡蛋生产越多,亏损就越大。
事实很清楚,广东的养猪业和蛋鸡场全面亏损,都是因为本地生产成本比外地高很多。人家外地的东西便宜,我们广东的东西贵,市场规律就不会看好我们的东西。
面对这一情况,舆论和主管部门一度都怪罪外地生猪和鸡蛋大量流入。前述关于广东养猪业全行业亏损的报道就谴责,“(广东)部分市、县的机械化定点屠宰场,唯利是图,不顾本地猪跌价卖不出去的情况,大量购进低价外省猪”,造成本地猪压栏,销售困难。这种看法是没有道理的,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让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市场的拿手好戏,就是优胜劣汰。既然广东的生猪和鸡蛋没有优势,在市场上比不过人家,就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最好的办法,是大力发展广东比较有优势的产业,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而对于居民需要的生猪和鸡蛋,则主要以廉价从外省购入。
大家似乎都明白国际经济市场中依靠分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好处,例如,中国在服装和玩具方面有比较优势,就多生产服装和玩具用于出口;中国在铁矿石方面没有比较优势,就宁愿从澳大利亚等地进口铁矿石。其实,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更加讲究全国一体化,讲究取长补短,发挥每个地方的比较优势。既然广东养猪业、产蛋业比不过北方,我看就应该取北方养猪业、产蛋业之长,补广东这方面之短。这样,政府既不会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市民又可以享受价格比较便宜的肉蛋,双赢境界,何乐而不为?
有人说,“北方的鸡蛋是从万千农户家中汇集而得。把手中的货物变成现金是农民的最大心愿,所以他们不计成本”。这个说法有失偏颇。既然万千农户主业之外捎带着养鸡,靠销售鸡蛋就能够集腋成裘,低成本地解决居民“菜篮子”的一个大问题,它一定很有生命力。贬斥人家“不计成本”,不懂市场经济,其实是你自己不懂市场经济。市场主要看实现,而不是投入。当然,必须要有投入,才可能得到市场实现。但是,投入再多,如果投入产出比不好,也绝无先进可言。既然现阶段我国劳动密集型的生猪和鸡蛋生产仍然拥有巨大的比较优势,那就不应该在土地、饲料、劳动都比较昂贵地方花费巨资建设“规模化和自动化的”养猪场和蛋鸡场。我们做事情,一定要立足国情、省情。20多年来,广东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已经上升了很多,许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已经应该迁移出去。这不仅是广东产业升级的过程,而且使内地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更有用武之地。内地劳动、土地等生产资料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得到发挥,他们的经济就会上升得更快,购买力也会进一步提高,就更有能力消费更多广东、广州具有比较优势的好产品。
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批评屠宰场“大量购进低价外省猪”是“唯利是图”,完全不讲道理。原来没有签订过购销合同,明明外地生猪便宜很多,却要求屠宰场只购进本地价格比较高的生猪,这就不仅是舍廉求贵,而且很有地方保护主义的色彩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经济发展在全国是走在前列的。当年广货北上,我们都对个别地方出现过的地方保护主义深恶痛绝。现在北方比较便宜的生猪和鸡蛋南下,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屠宰场不买低价的外省生猪和鸡蛋呢?
有人把“省长抓米袋子”、“市长抓菜篮子”作为行政首长负责制的一个方面。这个说法是通俗、形象的,但是很容易引发机械理解,变成各地都搞自己的“小而全”,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米袋子”和“菜篮子”问题,不一定都在自己所在省、市之内解决。和别的省、市签订购销合同,也是解决“米袋子”和“菜篮子”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方面,发达国家和地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子。新加坡和香港自己并没有足够的养猪场和蛋鸡场,但他们的菜篮子照样解决得很好。这应该给我们以启示。
这里谈的只是商品市场。但是举一反三,读者会明白为什么商品、资本、劳动三大市场需要整合了。商品、资本和劳动的流动都比较容易了,我们才能建成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
给“私宰肉”做信息经济学会诊
一段时间里面,“放心肉”工程在广州地区几乎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口。在“私宰肉”的挤压之下,“放心肉”的市场份额一再下降,三大政府定点屠宰场的生产能力大量闲置,企业生存难以为继。
“生死存亡”的说法固然听起来刺耳,但却是实情。不过,“放心肉”工程不是病入膏肓的主儿,而是惨跌陷阱的健儿。只要政府痛下决心,“放心肉”工程不但一定能够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