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可以欣欣向荣,造福人民。
我们首先说说为什么居民无法奈“私肉”何。应该看到,虽然少数居民“忆苦思甜”,不在乎“私宰肉”,但是从总体上说,老百姓还是欢迎“放心肉”的。记得十年前这项民心工程开展之初,广州尚未推行“放心肉”地区的不少市民,就有过宁愿“跨江”购买“放心肉”回家的故事。
面对“放心肉”工程,“私宰肉”借没有被斩草除根而稳住阵脚以后,软硬兼施反攻倒算起来。现在许多市场中,“私宰肉”大行其道,几可乱真。某些市场的一些摊档,商家说的是卖“放心肉”,实际上却是卖“私宰肉”,叫人真假难辨。
“私宰肉”冒充“放心肉”,属于欺骗行为。信息经济学是对付欺骗行为的学问。让我们运用信息经济学的方法,做一次会诊。
卖肉的知道他卖的是“私宰肉”,但是买肉的不知道那是“私宰肉”,于是在交易双方之间形成“信息不对称”,卖肉的作为信息优势方,会利用信息不对称占顾客的便宜。这就是信息经济学说的“道德风险”或者“败德行为”。
买方既然不知道究竟是“放心肉”还是“私宰肉”,在理性的条件下他只能按照“放心肉”和“私宰肉”的平均价格购买。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卖方卖的是真的“放心肉”,而且明确告诉消费者自己卖的是“放心肉”,只是价格贵一些,但是买方没有理由相信你,所以不肯接受你比别人高一点的价格。这样,“放心肉”就不能赢来居民的货币选票,就要被市场淘汰出去。信息经济学说的“逆向选择”,就是这样的过程:被淘汰的是好东西,能够存活下来的是最差的东西。一句话,经得起这个过程“选择”活下来的反而是最差的东西。
所以,肉食市场之所以发生“逆向选择”,根源是信息不对称。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按理说有两种途径:一是抓源头,二是抓终端。在猪肉买卖这一交易关系中,所谓抓终端,就是把消费者都培养成为辨别猪肉质量、成色的里手行家,但这显然是行不通的。慢说像我这样没有“猪肉天分”的人根本学不会鉴别,就是学会了也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因为现代社会讲究分工带来的效率,如果大家都要分心去学习辨别猪肉质量的“防身”本领,岂不可悲?
于是剩下唯一的途径,就是抓源头。这就要求商检部门严格稽查,彻底把“私宰肉”从我们的市场驱逐出去,务必做到斩草除根。实际上,居民是接受“优质优价”的原则的,要是保证能够买到好东西,他们宁愿跑远一点路,宁愿接受比较高的价钱。只不过因为现在市场上良莠不分,消费者对于买到的是不是“放心肉”没有信心,他们才不肯接受高一点的价格,这样就便宜了危害食品安全的“私宰肉”。
现在的问题是部门利益驱动,政府部门之间思想不统一,步调不一致。在最基层,某些市场管理办公室和“私宰肉”沆瀣一气。商检部门检查市场的时候,肉贩甚至可以把“私宰肉”暂时隐藏在市场管理办公室里。更有甚者,某些有关部门明明知道一些屠宰点情况糟糕,但是因为利益关系上下勾结,所以要千方百计保护不法经营活动,就是要让你查不下去。
但是,管好食品市场的目标并非高不可攀。
首先,广大居民总体上是拥护“放心肉”的,只是因为对于是否是“放心肉”没有信心,才无法表现出支持的态度。如果政府部门把市场一个一个整顿过来,整顿好的市场因为信誉效应,会赢得顾客的货币选票。市场从整顿中尝到了甜头,就有坚持下去的自觉性。
许多肉贩说,他们也希望卖“放心肉”,可是如果旁边的“私宰肉”冒充“放心肉”和自己竞争,他们也没办法坚持下去。这是心里话。因为在良莠不分的情况下,“放心肉”比“私宰肉”贵一元钱就要撑不下去。
经济发展讲究“双赢”。如果狠狠打击“私宰肉”,让放心肉占领市场,那么肉贩放心,居民更放心,定点企业和政府都高兴,这就可以达到“四赢”的境界。相反,如果放任市场没有“守护人”,只能搞恶性竞争,落得个“四输”的结局。
据了解,即使在那时整体情况很难令人满意的情况下,还有像“禺山”、“东川”这样的国有市场做得比较好,而且像“江燕”、“跃进”等少数私人承包管理的市场,也基本上杜绝了“私宰肉”的销售。希望政府部门深入了解情况,好好总结经验。如果这些市场能够从源头上把关杜绝“私宰肉”的销售,别的市场没有做不好的道理。
至于个别著名超市和一些高档饭店、星级宾馆都购进“私宰肉”的情况,尤其要给予严重警告,再犯者务必公告批评。相信他们总不至于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让企业信誉扫地。但是,他们的苦恼,可能也是别人用“私宰肉”和他们竞争而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