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兼并美国> 第55章 附录二:来自顶级咨询公司的建议(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5章 附录二:来自顶级咨询公司的建议(3)(2 / 3)

,CEO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做出某些决策的时候通常是最重要的角色,比如决定什么时候应该退出交易。在决定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这方面,我认为有很多可以学习。对中国企业来说,根据行业的不同,这一点尤其重要。我准备了一些资料给你看。这是过去10年中,中国企业到海外所做的并购,显示出来的趋势很清晰,是增长的,而这还不包括今年【2005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宣布的一些很大的交易。但从交易的规模和金额来看,总额才10亿美元左右,仍然是比较保守的,是比较小的,我是说在全球范围内相比较的话……

王卫东:是的,一个大的交易可能就是十亿美金……

迈克尔:但趋势是越来越大,是增长的。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去海外收购的目的或原因,主要有三:进入海外市场、获取技术或者减少对自己的合资伙伴在技术上的依赖、传播自己的品牌。有一些例子,比如SAIC收购韩国的电子产品???造商三洋,就是同时减少了对自己的合资伙伴在技术上的依赖,又进入了新的市场。经过我们同许多中国企业的访谈,我们概括出以上三个最主要的目的,他们通过并购这个工具来达到这些目的。通过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观察,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五年到十年的一个周期里,在全球范围内所有去海外发展的公司中仅有15%左右能够持续的实现利润的增长。所以往国际市场发展其实是很难的,要在这个市场上实现利润增长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根据我之前分析的原因,通过并购来做就更复杂。看看那些成功的例子,比如耐克公司,他们的国际化就十分成功,而锐步就不如耐克那么成功,一些相关数据的比较十分有意思。戴尔公司也是比较成功的例子。我们现在观察的一些中国企业,他们中的一部分是由政府控股的,行动是由政府主导的,他们的国际化更多是由于对资源和原料的需求,比如能源行业的公司。当然一定也有其他的动因。我们看到有在海外并购很成功的企业,也有在国内市场上非常强的企业,如果你去海外发展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增长或者扩大你的竞争实力,你在国内一定要首先有一个很坚实的基础。如果你在中国国内的市场份额正在缩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威胁,你是不会去考虑到海外发展的。当然,公司陷入危机也是并购的一个很主要的动因。但是你最好是首先确保自己在核心业务领域在国内市场上的优势。

王卫东:我听说戴尔在中国的生产成本比联想要低……

迈克尔:如果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的主要动因是由于在国内市场上受到了其他厂商的挤压,就要格外小心了。因为根据我们的研究,你最好是巩固了国内的市场,再去考虑海外市场。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如果你决定向海外市场发展,那么具体应该先去哪个国家的市场发展,你在心里要有一个清楚的排位。美国当然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有时候也不一定是。因为美国市场的竞争太激烈了。所以中国企业也可以考虑其他国家,当然这要根据你自己所在的行业来决定。第三个对中国企业来说很重要的,其实不仅是中国企业,对其他的想要扩展海外市场的企业也一样,就是拟定一个合适自己的向海外扩展的战略。其实不一定非要通过并购。

王卫东:对,也可以直接派人到那边去设立公司,销售产品。但这种方式太慢了……

迈克尔:是的。我的意思是,你至少必须要先问自己这个问题,哪种战略对你来说是合适的,不是说要去海外发展就只有并购这一条路。我们发现中国企业在考虑海外并购的时候,他们面临着两个主要的挑战。第一,就是他们有限的国际经验。第二,是缺乏并购交易经验。有的公司在自己国家内的并购都很少做,如果只是知道这个公司我想买,这个国家我想去,这样做只会增加你自己的风险。你也许愿意冒这样的风险,但是这又何必呢?这是两个最基本层面的挑战。解决的方案之一是,雇用外部的专业人员。不仅是涉及交易本身的专业人员,还有整体的,比如战略方面的顾问来帮助考虑并购是否应该是我的战略的一部分,我是否应该购买这个公司,这个公司的业务如何,优势如何,我应该花多少钱买这个公司,所有这些问题请一个有经验的顾问来帮助形成战略计划,在前期就解决好一些根本的问题,可以帮助你节省很多成本。我要指出的是,我们所看到的海外并购增长的这个趋势,是肯定会继续的,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司出去做并购,其中也肯定会有很成功的交易。但是如果想要成功,你必须要学会问正确的问题,找到正确的人来帮助你,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因为并购交易的风险是不小的。

王卫东:我的下一个问题是,在您看来,中国公司是如何使用咨询公司的服务的?我是说,他们可能知道贝恩是个很好的咨询公司,但他们是怎么利用你们的服务来得到帮助的?比如,我有一个会计师朋友告诉我,有这样的中国客户,来找你说你看我想买这个公司,我有钱,我要你在三个月内完成这件事。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光是尽职调查可能就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对于这样的客户,您是如何与他们合作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