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总经理公关一本通> 第24章 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公关环境(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章 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公关环境(3)(2 / 2)

尊重”显然少了不少,报道起其负面新闻来,更是不留情面。

(3)海量的信息发布者

记者早已不是什么无冕之王了,因为络时代每一个人都是记者。在络的自由海洋里,只要你愿意,你可以自由发布信息,而且如果你的信息有价值,一样能登上新闻门户的首页,不管你是以博客形式表的,还是在论坛里发帖子。

(4)络信息的累积性

平面媒体的批评报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人们渐渐淡忘,若干月或若干年后,即使有人想去翻故纸堆,也比较麻烦。但络时代强大的搜索功能,能让人在举手之间,让你的伤疤重新显形。

(5)络信息传递的神速

杂志无新闻,因为太慢了。报纸可以了吧,日报隔天就是新闻,但比起电视和电台的直播,报纸就太慢了。到如今,电视也慢了,因为电视要审核,也只有一个平台,而且还有播出量的限制。络太快了,可以即时更新,一分钟出N多条新闻。而且,在世界的各个地方,有更多的人在同时进行新闻的二次创作--评论,以及同样很多的人在同时进行新闻的二次发布--转发。络新闻几乎在新闻频道、论坛、群组、博客、微博等各个阵地同时开花。你还没反应过来,那边已经遍地开花了。

(6)不再有潜在公众

任何利益相关方,都会轻易地被络铺天盖地的报道和坊间谈论所唤醒。 詹姆斯·格鲁尼格把公关的对象分为四种: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激进公众。安妮·格里高利在《公共关系规划与管理》一书中还对这四种对象进行了具体阐释:非公众--跟企业根本不沾边,也没有利益联系的公众;潜在公众--有利益关系,但没觉醒或不能获得信息的公众;知晓公众--已经认识到问题存在的公众;激进公众--对问题采取行动的公众。

在络时代,这一理论已需要修订。

首先,非公众往往不为利益,而为“公义”、“公理”挺身而出,奋力一战。

其次,潜在公众因为络传播的地毯式蔓延而基本没地儿可潜,基本都成为了知晓公众。

最后,因为激进公众的行动能在媒体的无影灯下充分曝光,所以知晓公众仅仅知晓而无动于衷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在络时代,除了少量的利益无关者无动于衷外,公众基本上都成为激进公众和跟进公众了。

因此,才会有人惊呼,互联上站满了“道德民兵”和“络暴民”。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事情是跟自己没关系,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必关心的,他们路见不平,就拔刀相助,至少也送上一声怒吼--声援。哪里都战斗着他们无畏的声影。你还想怎么控?

所以,在不可控的络环境下,总经理们要尽量让自己的企业少犯错,少触动民的敏感神经,以免引发公共危机后,很快被民的口水“淹死”。

3络媒体也有森林法则

络媒体不可控,并不是络媒体一团糟,毫无章法,没有规律。事实上,络媒体虽然对传统媒体环境进行了颠覆式的改变,但络媒体也有自身的森林法则。

第一,络媒体暴露信息充分。因此,如果有不利的批评报道,你完全有机会直面媒体,及时把你所知道的真相,包括对现有报道的否定,都向媒体倾倒。而媒体由于其海量特征,也由于其希望事件纵深发酵的需要,总愿意替正反双方摇旗呐喊。

第二,当一种舆论倾向占绝对主流时,这种倾向往往是符合社会主流意识或道德取向的。这时,如果你不幸是道德的反面,恭喜你,你很难翻身了。你只有瞅准时机,在事件趋于平静时,冷静表达。比如药家鑫撞伤并砍死服务员张妙后,他被冠以“药八刀”绰号,他所有的行为和言论,包括他的自首,他的悔悟,都已无济于事,毫无意义。但当他伏法后,媒体舆论和所谓民意顿时松动,药家鑫的父亲开始活动,对原告律师提出名誉权民事起诉,结果引发络媒体的广泛反思。该损失的,在络时代必须损失;该获得的,通过努力,依然能够获得。

第三,络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容易从事实到理论,从事件本身上升到道德层面。凡事说着说着,就会上纲上线。因此,作为事件一方,最好把自己与某些道德结论划到一个阵营,或者为自己找到足够的理论基础,以在事件报道中站住脚。记住,你做了什么,有时不是最重要的,你为什么做、做了以后的结果是什么,可能更重要。

无论如何,你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就像某公司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所说:“你能不能不报道?等风声一过,我请你喝酒。”听起来很有人情味的请求,但记者可舍不得不把这往上放,特别是络时代的记者。这样的话是最好的作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