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产业转移趋势的基础上,我们又分析了修船产业的升级方向。中远集团是一家非常开放、非常国际化的企业。企业高管和骨干对欧美、日韩和新加坡修船产业的技术水平,管理体制,业态创新非常了解。在修船产业内部,多数高管十分清楚,自身产业的升级趋势有三:
一是技术升级。在劳动密集的换板涂漆之外,远洋巨轮的整体维修十分复杂,而特种船和改装船的技术壁垒更高。
二是管理升级。简单的换板涂漆管理,可以用十分单纯的项目制管理,不同项目组承接不同船只,小而全地独立完成项目。但修船业进入现代高技术时代后,日益具有系统性、高难度、大协作的特征,企业的内部功能和外部协作结合,需要完善十分复杂的管理体制。
三是业态升级。现代修船业正在从维修型服务业,向客户型解决方案产业升级,修船公司可以为大型船公司全面系统服务,并介入物流产业的很多服务环节。
因此,修船产业绝不是什么夕阳产业、低附加值产业、盲目竞争产业,而是一个与远洋运输产业密切相关的朝阳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是一个未来潜力极大,并且在中国具有极大爆发力的产业。关键在于谁能抢占战略制高点,谁能成为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中的领袖企业。
基于上述看法,我们进一步研究了中国修船产业的竞争格局。在中国,我们重点考察了四大修船系统。首先是民营体系。由于资金门槛相当高,几亿元、十几亿元投资才能建成一个船坞,所以民营企业没有涉足远洋修船,仅限于近海小型船修理;二是一直有志于大干修船业的中海集团,由于受其能力局限,并没有大干起来;三是比中远修船业规模还略大的造船工业总公司,原属六机部的企业,但它在结构调整中把整个公司一分为二,形成南公司和北公司的“南北割据”,大大削弱了自身的竞争力;四是中远修船自身,分为大连、南通、广州三大公司,不仅南、北、中海岸线布局合理,而且三者合一后规模居全国之首,是我国修船产业当然的潜在性领袖。
分析至此,已经使中远集团高层开始动心。而我们继续研究并分析了新加坡的情况后,中远集团全面进军修船产业的决策就水到渠成了。
新加坡修船业的大致情况已如上述,但其中还有更关键的核心,即新加坡修船业居于“全世界产业制高点”的地位。当东南亚经济持续崛起,引发了世界航运中心向东南亚和东亚地区的快速转移,同时也引发了修船业技术特别是顶级人才同样的快速转移。而其转移聚焦点,正是新加坡。据了解,新加坡的修船产业水准比国内的修船业高出何止几倍,国内大多企业只能做散杂货轮的常规修理,只有很少的油船修理,而新加坡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修船国家,则大量进行船舶的高技术改造,其FPSO船(浮式储油船)改装产值占全球2\/3,海上平台修理、改装占60%,还有油轮(LNP\/LGP)的修理,等等。此外,新加坡修船业还积累建立了完备的市场信息络,即所谓的“虚拟维修络”,有系统地重点建立海运船舶跟踪制度,并有针对性地主动招商。这样,在中国相当薄利甚至无利的修船业,在新加坡却是相对的高附加值产业。特别是,由于新加坡的产业位势和大资本的聚集,形成了产业人才聚流的巨大的全球开放市场,全世界的修船业优秀人才都往他那跑,人才优势的位差十分明显。
基于新加坡修船产业的现状,我们认为应从资本市场入手,靠新加坡股市的冲击力形成品牌影响,进而聚合发展产业的其他资源。
与上述观点不同,很多人认为应当从产品经营着手,先把中远修船的三家企业整合到位,实现战略与管理的提升,将利润从5000万元提到1亿元,设法上市,再去与新加坡对接。
我们仔细考虑后觉得此路不通。先不要说现在的工艺技术简单到了没什么管理可言,三家企业分割分散经营的惯性很强、协同管理难度极大,如果我们纠缠于此类冲突,提升时间太久,机会则稍纵即逝,根本等不了。
于是,我们决定剑出偏锋,坚持采取国际资本运作为先导而不是内部管理为先导的重组策略,尽快在新加坡股市借壳上市,通过投资银行的资本运作方式把三大修船厂装进上市公司壳内。原因也很简单:新加坡的海事股始终是新加坡股市里面最好的股票,如能以投资银行操作与之嫁接,资本市场上会倾斜支持中国概念的领袖企业。当时,中远集团在新加坡有一个上市公司的烂壳,股价只有一毛多新币。如果我们把修船产业置换进去,将“世界修船业转移中国大陆,中国修船领袖企业接手出山”的题材做足,就能够出奇制胜,完成嫁接。这样国际化的“高屋建瓴”,必定超出国内旧式修船业的原有格局,将会打开前景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以上论证,中远集团领导做出了修船产业全面整合与进军资本市场的重大决策,我们的战略策划告一段落。
戏剧性盘活:新加坡资本运作
中远修船的新加坡股市之战很有戏剧性,让我们对成熟的资本市场的股市运作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