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一开始进入中国时,向中国赠送了两条生产线,花费约100万美元。可口可乐公司宣称,这是为了让驻华使馆的工作人员可以喝到正宗的可口可乐饮料。可口可乐的这一举动,看起来是赔本买卖,其实却为它赚足了信誉和形象,现在,遍布国内的可口可乐生产线,每一条都是掏钱购买的。可口可乐将妥协的策略运用得娴熟至此,不得不让人佩服。
微软在营销战略上也是运用妥协共赢的高手。跨国企业一提到中国的盗版问题,就咬牙切齿,微软却从不提盗版之事。为什么呢?原来,微软认为,计算机软件是一种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市场,购买软件的成本很高,如果严厉打击盗版,就会失去很多用户。其实恰恰通过盗版,微软的品牌被树立起来,等到市场逐渐成熟,购买者的经济能力得以提高,微软的收益自然就会增加。正是因为如此,有人认为是盗版成就了微软。妥协共赢是一种战略谋划,企业家应该充分领会其中的思维价值。
在决策中,企业家学会共赢妥协,也能产生显著的效果。
所罗门王在位期间,有一天,两个妇女带着一死一活两个孩子来报案,说她们睡觉时压死了一个小孩,并都称活着的小孩是自己的。所罗门王听完了两位妇女的陈述,说:“拿剑来,把这活着的小孩劈开两半, 分她们每人一半。”这时,一位妇女大声号哭起来:“陛下,把孩子给她吧,不要杀死这孩子。”可另一位妇女却说:“把孩子切成两半吧,我们每人一半。”所罗门王说:“把孩子交给不愿杀死孩子的妇人,这才是真正的母亲。”
这是《圣经·旧约》中记载的所罗门王判案的著名故事。所罗门王是圣经中一位拥有极高智慧的国王。这个故事中,两个妇人作出不同的选择,不愿意把自己孩子杀死的妇人是真正的母亲,她的选择对决策者而言,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这位母亲意识到:与其得到半个死孩子,不如把孩子送给对方,这充分体现了妥协精神。如果企业家和经理人在决策中,不能得到任何实质利益,不如放弃自己的利益,成全对方,反而能落个顺水人情。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决策必然会遇到妥协,妥协是决策的常态。柳传志曾送给他的接班人杨元庆一句话:要学会妥协。企业家要学会妥协,不要把自己的决定强加给下属,必须争取他们的支持,减少决策的阻力,为决策执行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一个不会服从命令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同样的,一个不会妥协的企业家不是一个卓越的企业家。
现代竞争思维认为,妥协不是服从,服从就是执行命令,妥协则是决策上的让步。优秀的企业家绝不会在涉及价值观等核心问题上让步。善于妥协不是一味地忍让和无原则地妥协,而是意味着对对方的尊重,尊重对方的文化、价值观及利益。总之,妥协是必要的让步,妥协是为了实现双赢、共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买家与卖家的关系变为相互依赖,使得讨价还价流行开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肯作出任何妥协,那只能失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成为最终的失败者。
摆脱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困境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小庙,庙里有个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观音菩萨案桌上的净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
不久,来了个老和尚。他一到庙里,就把半缸水喝光了。小和尚叫他去挑水,老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水桶,而且水桶必须放在扁担的中央,两人才心安理得。这样总算还有水喝。
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小和尚和老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从此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大火扑灭了,他们也终于觉醒了。
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自然就有水喝了。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故事说的是古人,反映的却是中国人的通病。史迪芬·柯维曾说:力量往往来自差异,而非相似之处,即整体大于个别的总和。对于企业家而言,要摆脱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困境,实现共赢,就必须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从我做起。
共赢不可能轻易实现,只能是人们努力追求的结果。追求共赢的前提,是清楚地认识共赢的好处,并坚信,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通过主观努力并采取恰当的途径,就一定能够实现共赢。
追求共赢,必须树立共赢的意愿,在寻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主动考虑别人的利益,从而建立一个利益共同体,以互利、互信、互赖、合作代替独立竞争。为此,个人的品德修养十分重要。为实现共赢,需要自我修炼,改变旧思维,养成正直、诚信、成熟和自信的优秀个人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