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区域经济发展难点问题研究> 第5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设计(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设计(2)(1 / 3)

邓小平指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他要求各地区不能各顾各,相互打架,相互拆台。权利应与义务统一。有了“先富”的权利,就必须承担带动“后富”的义务。而且,邓小平还具体地阐述了“先富”地区帮助“后富”地区发展的基本方式: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这就是说,不能用“吃大锅饭”的方式,更不能用“斩发达地区的头、拔不发达地区的苗”的方式,来帮助较落后地区发展,而应该既用市场纽带,又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即形成中央强调的“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来实现“先富”带“后富”。

第四,对西部、东北等落后、困难地区,国家要从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

邓小平1978年就指出,在西北、西南和其他一些地区,那里的生产和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国家应当从各方面给以帮助,特别要从物质上给以有力的支持。他1992年又指出,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党中央也一再强调“国家要从宏观政策上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一再强调要“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总之,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从财政、税收、投资、分配等方面合理采取有利于促进落后、困难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五,西部大开发、振兴老工业基地,实现中部地区崛起尤其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尤其需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邓小平指出,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今天,这个标准还应加上是否以人为本,是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看到,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自身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更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更大,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更加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对外开放的程度较低,人的素质较低。因此,尤其应该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更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更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更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六,推进“两个大局”,统筹区域发展,要求全党都要树立大局意识。

邓小平曾强调指出,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许多小局必须服从大局,关键是这个问题。大局意识,对于党的各项工作意义都很重大,而对于继续推进“两个大局”,统筹区域发展来说,意义尤其特殊。我们一定要破除局部本位意识,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两个大局”和“统筹区域发展”的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和要求上来,自觉地服从大局,推动全国各地区协调发展。

二、从非均衡发展到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是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对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发展。深刻理解和把握统筹区域发展的丰富内涵,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非均衡战略

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它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它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层次性的特征。而区域发展战略是战略中的一种,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抉择和谋划。它的核心是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形式多样,就其类型来说,大体上可分为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两大类,它们又是互相交叉和相互关联的。本文就和大家探讨一下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中的不平衡发展战略。

1.不平衡发展战略及其存在的必然性

不平衡发展战略是指由于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入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上对重点产业进行倾斜的一种空间发展战略模式。

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是: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和暂时的状态。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绝对的。没有高差的地方的水是静止的、没有活力的,而有高差地方的水是汹涌澎湃的、充满活力的。区域的经济发展要想有活力,就必须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发展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由于人类社会长期处于封建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