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精明者这样管人> 第35章 精明者管人更要识人(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章 精明者管人更要识人(1)(2 / 4)

一个薄情寡义的人,一个只懂得爱自己、不愿意多付出一点的人,是永远不能成为你的得力助手的。

识人才能用好人

在企业中,有些人之所以桀骜不驯,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管理者对其不了解,没有给他安排施展才华的位置,没能让其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或者是无法发挥其才能。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类型的人才都是可用的,正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关键是看管理者对人是否了解,是否根据其特点把人放在正确的地方,把人放错了地方,是金子你也会感觉他像石头。

清代有位将军认为,每个士兵都有自己的特长,所有人都能在军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他说瞎子听觉好,可以伏在阵地前听敌军动静;哑巴可以用来传递密信;瘸子可以来镇守炮台等。这种看法不无夸张,但是也反映出要量才而用的原则。

如何对员工进行管理,这里有一个因人而异、量才而用的问题。掌握员工的特点是关键,首先就是要了解他们各自的特点,十个员工十个样:有的工作起来利落迅速;有的则非常谨慎小心;有的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有的人却喜欢独自埋头在统计资料里默默工作。

假如一个人特别具备战略才能,你却让他主要从事一些事务性的工作,他就可能有意见。如果改变思路,让他做一些规划性、研究性的工作,或许他很喜欢,也能够发挥好。而在现实中,有很多管理者对下属更多地是“使唤”而不是用人,安排下属做什么,最看重的是下属是否很听话地完成,而不管这个事情本身是否适合让这个下属去做。下属只要一不听话,就被认为是桀骜不驯,就要进行打压,这是—个误区。关键是根据其特点,把人才用到合适的地方、合适的岗位上,也就是人才要与职位、工作相匹配,因势利导,才能使人才价值最大化。

管理要因人而异,不能用同样的标准衡量所有员工。对于只求速度、做事马虎的员工,管理者若要求他事事精确,毫无差错,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有此种做事态度的员工,你就不能要求他既迅速又正确。可是,许多管理者明知这个事实,却仍性情急躁地要求他们达到不可能有的工作效率,这是十分失败的。

在各公司的人事考核表上,都印有很多有关处理事务的正确性、速度等评估项目,能够取得满分者才称得上是一位优秀职员,事实上这种考核没有考虑到员工的各自特点,这种做法可以更人性化一些。有颇多的管理者就死守着这些评估项目,把它作为人事考核的依据。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万能的职员,古人说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同时也都有不足的地方,所谓满分者,不过是暂时的表现而已。

假使要让工作的正确度更高,那么必须花费许多时间增加磋商的次数,而不得不牺牲速度。沟通带来的好处是最多的,有些员工为力求快速而省去许多磋商机会,偶或顺利,纯属侥幸,或是因为身具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能。对于这些,许多管理者往往不多加考虑,仅依据一张人事考核表,就凭着自己的主观意志而对员工妄下断言。

实际上,在人事考核表上观察一个人的工作情形,合计各项评估的分数,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你只是在拿一种标准衡量员工。管理者应该通过实际的观察,结合他们的长处给予适当的工作,再从他们的工作过程中观察他们的处事态度、速度、准确性、成果,只有这样才可真正测试出下属的潜能。唯有如此,管理者才能灵活、有效、成功地调动、管理他手下的员工,促使业务蒸蒸日上。

管理者对员工有了明确的了解之后,才能妥善地分配工作,委以重任。使员工在某一方面极大地发挥潜在的能力,既提高了员工的自信心,又发展了事业。比如,一件需要迅速处理的工作,可以交给反应敏捷、动作快速的人,然后再由那些做事谨慎的人加以审核;相反,若有充裕的工作时间,就可以交给谨慎型的人,以求做到尽善尽美。

饮一瓢而知河

人的品位能够在平时的动作中得以体现,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见出其学识修养。同样,通过研究某人具体的设计用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也能品析出其人的胸怀韬略。

识才者得天下。要想得到人才,就得先会识别人才,了解他的真实面目。识别人才的方法之多,数不胜数。但从细微之处来识别一个人的品性才华,无疑是一种准确、快捷且低成本的办法。因为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最能体现人的意志和自身的修养,而这恰恰会决定一个人日后的成就。

钟,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故丛林禅院的一天,是始于钟声,止于钟声。有一天清晨,丛林禅院的住持方丈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来时,寺里刚好传来阵阵悠扬深沉的钟声,走廊两边木樨花瓣上的露珠纷纷坠落,整个空气仿佛都跟钟声发生着共鸣。禅师凝神侧耳聆听良久,待钟声一停,忍不住召唤侍者,询问道:“今天早晨敲钟的人是谁?”

侍者如实回答道:“报告方丈,是一个新来参学的小沙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