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人与人之间巨大的落差。这就如同保龄球投掷的积分规则对象是10个瓶子,一个球砸倒9个瓶子看起来和砸倒10个瓶子似乎差异不大。但是,如果你此次砸倒9个瓶子,你的最终得分是90分;而你如果此次砸倒10个瓶子,你的最终得分将是240分。
因此在工作中也就不难理解“保龄球效应”了:
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倒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赞赏,这是正常的心理需要。而面对指责时,不自觉的为自己辩护,也是正常的心理防卫机制。受到积极鼓励的行为会逐渐占去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会导致一种自然的演变过程,员工身上的一个闪光点会放大成为耀眼的光辉,同时还会“挤掉”不良行为。而那些受过处罚的人是不会轻易地减少做坏事的心思的,充其量,不过是在学会了如何逃避处罚而已。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证明,积极鼓励和消极鼓励之间具有不对称性。“积极鼓励”则是一项开发宝藏的工作。工作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触:“干的工作越多错误越多越是容易遭到领导的批评。”潜台词就是:为了避免错误,为了不被领导批评,最好的办法是“避免”工作。这就是批评、处罚等“消极鼓励”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