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老子》在第二章就把他的政治观显现出来,要圣人们依道而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显然是对当时圣人“有为”而发的。时至今日老子的这些观点还是有现实意义的,尤其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可惜的是自古至今很多人都没有做到这些,而唯恐有的不多,持的不够,争权夺利,沽名钓誉等看重钱财和权力的是大有人在。
《老子·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可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不治。
【赏析】
老子在论述了修道的动因、诀窍、状态、阶段、层次之后,在这里阐述了修道的修心的问题,就是要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如此才能够进入无为的修道状态,而后讲述了具体的修道方法,无欲无为,人体无不治。
历史上乃至于现在,有许多人认为这是老子消极的愚民政策,这实在是误解。修道就是去适应道,其所为符合道之理,以治身之理来治国,乃是治国良策。
修道,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难,就难在人难以真正静下心来。人,生活在严酷的现实之中,走在红尘滚滚的路上,各种诱惑比比皆是。因此,人心很难定得住,定不住就很难静下来。随着私有制的兴起,人们的贪欲与日俱增,已经失去了淳朴善良,已经远离了生养宇宙万物包括人类在内的道了,已经难以得到道的给予了,正是“道不离人人自离”,对此老子非常痛心!为了使世人重新回到道的怀抱,老子提出了以道治身之法。透过老子的良苦用心,我们看到了老子对世人的博大的爱与深切的关怀。
“不尚贤,使民不争。”说的是,不推崇有才名的人,使百姓不去争夺。所谓贤,是世俗之名,逞口舌之快,明世俗之理,离道而行事,没有质朴而只有文饰。修道者,修心是最为重要的,在心里应该明白,所谓有才名的人,是世人推崇出来的。名,是虚的,是短暂的。明白了这些,在心里就不会羡慕有才名的人了,就不会去参与名的争夺了。人是平等的,人都是道生成,本质上是没有分别的,决不可抬举一部分人而轻视乃至压迫另一部分人。因此,修道者要坚持平等的原则,以平等之心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这一点很重要,有了平等之心,修道就会获得良好信心的支持。
以道治国,就是不让有贤名之人多得奉禄,不使有贤名之人当什么官。这样,社会上不推崇有才名的人,就不会有高低贵贱之分,就不会引起不平等,这样百姓就会心理平衡而不互相争夺。不争才名的结果,社会就会返回到纯朴,返回到自然。社会推崇有才名的人,有意标榜贤名,必使世人争名而不务实,必失其真而流于虚\"贤名者得实惠而老百姓吃大亏,结果造成社会的不平等,贻误国家,危害社会。人的才能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天份,二是后学。天份是内因,而后学是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没有天份,努力也难以成才;即使有天份,不努力也成不了才。推崇才名的实质是宣扬天才论,既没有道理也有失公平。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人格上是相同的,人为地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是对人性的玷污。人为地把人分成等,势必引导人们去争夺,而且这种争夺无尽无休,方法和手段也不断升级,最后发展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使社会远离了道,失去祥和与安宁。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意思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使百姓不去偷盗。金玉珠宝,是谓难得之货。为何不责难得之货?因为难得之货与真需要无关,仅仅是满足人的虚荣的欲望。贵之,是蛊惑世人。修道者应该节俭,这是圣人的“三宝”之一。节俭.是珍视人民劳动成果,过着俭朴的生活。对修道者来说,在心里是不能贵难得之货的,贵就是贪心。贪是什么?是今贝,贝是古代的钱,而贪就是今天的钱。贪,只能是暂时的,是现在时,而不是也不可能是永远和未来,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人不可以贪财,更不能爱财如命。人生苦短,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对身外之物贪之无益,贪就使心灵蒙上了灰尘,心里不干净就静不下来,就无法修道。不贪财物,就会一身轻松,就能修道好,就能得到永恒的道。
难得之货,是社会上的紧缺资源。伴随着私有制的兴起与建立,世人具有了贪心。责难得之货,势必会造成贪心大炽,导致心志迷乱,而迷失了自我,致使人们去争抢去夺取,园其难得而引起人们去偷盗。曾几何时,珍爱难得的财物成为了时尚,互相攀比,使世人产生了严重的心理扭曲,甚至为了获得财物而不择手段。这就是责难得之货导致的不良后果,更是统治者贪财敛财、唯财是举造成的恶果。因此,社会应该不贵难得之货,这样世人就会视难得之货淡如水,心志就不会迷失,就不会见财起意去偷去盗,社会就会保持稳定与太平。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意思是,不耀可诱欲的事物,使百姓不被迷乱。见‘通现’意为显露、显耀。可欲,指可以诱发人的欲望的事物。红尘滚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