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先秦文学观止> 第28章 先秦诸子散文(2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章 先秦诸子散文(20)(2 / 3)

诱惑多多,名利场中,你争我夺,这早已经成为严酷的现实。要把持住自己的心猿意马,不为名利所动。见可欲,迷惑人的善良本性,扰乱人的平常之心,触发人的邪恶念头,引诱人的胡作非为。不见可欲,视之如未见,则心不迷乱。这对于修道者来说,就是要在各种诱惑面前,在对可以诱发欲望的事物面前,不被欲望蒙住心窍而心不动,做到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始终保持静的心态,如此才能与道的静态同步并谐振,也才能获得道。如果看见诱发欲望的事物就心动,就心乱,这样就背道而驰,就不能与道谐振,也就无法得到道。

社会上显耀可诱发欲望的事物,统治者张扬虚名,彰显荣华.提倡富贵,奢糜成风必然会迷惑与扰乱百姓之心,从而上行下效,弊病流行,纲纪混乱,政治腐败。靠欲望推动的发展,人民得不到真正的实惠,而得到实惠的只是极少数人。人之道就是使社会的不公平加剧,因此世人因欲望而迷乱,追逐欲望的满足则会更加变本加厉,使整个社会处于你争我夺之中。不耀可诱欲的事物,就不会引起世人心理上的不平衡,使世人远离对名利的贪恋,减弱对欲望的追求,就不再徒为满足欲望而疲于奔命,生活在平和与快乐之中。心里没有不平,行为上就稳定,就不会乱来,整个社会就会处于稳定的状态。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说的是,因此圣人的办法是.空虚其心,充实其肚腹,减弱其神志,强壮其筋骨。虚其心,是让心里空虚。何谓空虚.就是没有意识,就是静的状态。宁静方可致远,虚空方可盛道。实其腹,是让真气充实小腹。小腹即下丹田,为人之气海,也是道之居处。心静,与道性符,因此气充实于小腹,气实则合道。行气方可聚实,聚实方可成道。弱其志,是减弱神志。神志,是人的潜意识。虚舟方可载道,载道方可无为。强其骨,是强壮筋骨。人的筋骨,是靠真气来滋养的,真气充足髓满而骨坚。精气神足体健,筋韧骨坚强壮。这里,老子讲述了一个修道方法,也是圣人的治身之法。这个修道方法可以叫作强壮功。修法是:或坐或卧,舌抵上颚,意念用头顶(百会穴)吸气,气过舌尖下行至心脏,想心脏成虚态。然后,想气行至下丹田,再想肚腹充实。然后,想减弱神志,强壮筋骨。之后,意守下丹田。收功:意守下丹田的同时想收功。此功法是静功,属于空无类气功功法。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调整心脏,可强化心脏功能,对治疗心脏系统疾病效果明显。二是强壮筋骨,具有强壮筋骨之作用,对治疗筋骨方面疾病有明显效果。

以治身之理来治国,也就是以道治国,就是无为而治。圣人的办法,就是去除心中的各种嗜好与欲望,正确、客观、全面地认识实际,开扩视野,而不把满足个人欲望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搞好基本经济建设,满足百姓基本生活的需求。统治者应柔和谦让,不过分行使权力,弱化人对欲望追逐的意志。强化社会的基本方面,提高百姓自立自足的能力。圣人治世,就是使人的心里没有追逐私欲的思想,而是只为满足生活所必须而努力,弱化争名夺利的意志,增强自立自足的能力。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意思是,经常没有意识和欲望,使之不敢妄为,而处于无为的状态,这样没有不能治理的。恒,经常。无知,没有意识。无欲,没有欲望。修道者,就是经常处于没有意识和欲望的修道的状态,顺应自然而不妄为,处于无为的状态,这样身体没有不能治理的。道无为,其功能是无不为。人效法道,虚无自然,无私无欲,无执无偏,恬淡无为,人体就会合于道,而使人体得到治理。以道之无为原则修身,必可无所不治。

治国之道,首先要治理好人,治理好人首先要治理好人心。恒使民无知无欲也,就是返朴守淳,使人们保持淳朴的自然之性,使人们更接近于道性。“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说,消除锋锐,没有纷扰,隐蔽光芒,混同尘埃。这样,不炫机智,不尚狡,乐享天真。统治者不信道不实行道,则虚名假饰泛滥,聚财敛财成风,百姓必然会上行下效,则国家处于凶险之境地。统治者应不上贤而使百姓不争虚名,不责难得之货而使百姓不去争抢,不见可欲使百姓心不迷乱,如此狡诈之人虽有其心也不敢妄为。无为而治,不造作,动因道,则国无不治。

《老子·四章》

道冲,而用之域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赏析】

“道”是空虚无形(冲)的,但应用的范围(域)是无限(不盈)的。深远的好像客观存在着,万物好像是都离不开它。我们不知道“道”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好像是在“天”(帝)之先。

本章是对“道”的更详细、深入的阐述。他在科技水平极不发达的年代,只凭自己对客观世界、自然现象的观察,加以独立思考,就最早提出了宇宙的发展规律,可谓是研究宇宙学的第一人。

另外,老子的时代人们都盲从天,认为天是主宰一切的。老子以自然的道,来对抗迷信的天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