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国逃回来以后,勾践就在秘密地积极练兵,囤积粮草,更新军备,随时准备攻伐吴国。在勾践带领下,越国军民不食荤,穿布衣,君臣与民共苦,奋发图强之心弥漫全国,养兵千日之后,一支战斗力很强的越军开始成形。
自从诸稽郢带着越军进入吴国以后,勾践脑海中就一直在思考齐吴战争的胜负问题。勾践是希望齐国打败吴国的,那样的话,他就有了攻伐吴国以至打败吴国的机会。
范蠡见状,安慰勾践,说不管是齐国胜还是吴国胜,对越国都是有利的。齐国胜了,越国可以等待机会灭吴。吴国胜了,那吴国也会消耗掉大量兵力和财力,大王就可以联系楚国、齐国、晋国攻打吴国,直到把吴国灭掉为止。
勾践又担心诸稽郢以及那三千越兵,虽然都是些老弱,但毕竟还是兵啊。范蠡又安慰说他已经吩咐过了诸稽郢,越军随同吴军伐齐,主要是观战而不是实战,可战可退,图保存实力。诸稽郢有勇有谋,不会有闪失的。
伍子胥的死讯传来后,勾践心里爽快,又向范蠡请教。范蠡指出,越国的首要任务是富国强兵,而要富国强兵,首先就要“去末取实”。所谓“去末”,就是不要搞面子工程、摆花架子去浪得虚名。所谓“取实”,就是要储备粮食,积攒财物,争取民心和招纳贤才。并提出:“广天下,尊万乘之主;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者,惟兵。”意思就是说要想开拓疆土,被尊为霸主,要想使百姓安居乐业,只有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实现。老范的这一思想,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意思大致相似。
怎样才能建设强大的军队呢?范蠡指出:“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谷多,则兵强。王若备此二者,然后可以图之也。”并且他要求勾践要不动声色,不要暴露自己的行动,要让敌人认为大王安静无为,甚至是平庸无能,对我们毫不防备,这样才能在时机成熟时,发动突然袭击,一举伐灭吴国。
范蠡制定的治国之策,勾践无不赞成,并命人把范蠡所言,用朱砂记录于绢帛之上,藏在自己的枕匣中,作为治国的宝训。
在范蠡的安排下,勾践选择在深山之中冶炼兵器,训练士兵。国家仓库里的粮草,都暗中调配,囤积在深山,作为军备之用。
另外,文种又提出大量采挖优质铜锡,铸造宝剑、修整铠甲,武林高手,训练士兵剑术。勾践一一采纳,秘密在山阴城外修建起一个大型造船厂,取名“舟室“,又在山阴城外的麻林山上种麻制造弓弦。
相较于这些,采铜铸剑则是个力气活。以前越国本来有不少五把盖世无双的宝剑,可到最后送的送,埋的埋,弄到最后一把都没有了。勾践有点不甘心,趁此机会他也想重新铸些宝剑出来。
当年的五把宝剑都是欧冶子所铸,现在欧冶子已经死了,但他的很多弟子仍然散居在越国西南的若耶江和赤堇山一带,钻石铸剑之法。文种于是在诸暨城外的龙泉乡建起炉灶五座,又花重金礼聘了大批欧冶子的高徒,秘密冶兵铸剑,铸出来的剑有一个统称,这就是到现在为止还名闻中外的龙泉宝剑。据说在当时,越国龙泉剑的工艺,已经达到了中国青铜剑技术的巅峰水平。
此外,文种还在越国一个叫昆吾山的地方发现了大量铜矿石,其色如火,是铸剑的上好材料。勾践听说后,马上让人用白色的牛马祭祀昆吾之神,感谢他给越国带来了这么好的资源。用昆吾山的铜,勾践铸成八剑,一为“掩日”,用它指日,日光也会暗淡下来,二为“断水”,说是用它划水,水只开不合,三为“转魄”,用它指月,月里的蟾兔也会倒转,四为“悬翦”,飞鸟游过,触到这剑的刃就像被斩断一样,五为“惊鲵”,用它泛海,海中大鱼都会为之惊诧,六为“灭魂”,带着它夜行,鬼怪魑魅都不敢靠近,七为“却邪”,妖魅一见都会伏倒在地,八为“直刚”,用它切玉和金,就像切豆腐一样。
一来二去,勾践收藏了不少好剑。但他还不满足,对于自己的佩剑,他还是要求很苛刻的。他将越国所有的铸剑大师召集在一起,潜心钻研,日月精炼,终于炼成一把超越了个时代的高科技的武器,传说这就是现在存于世上的“越王勾践剑”。这把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现在收藏于浙江博物馆。这把剑长55.6厘米,剑身上有一行古篆——“越王勾践自用剑”。令人惊异的是这柄古剑在地下埋藏了2500年却没有生锈,而且仍然光洁如新,锋利无比,能将20余层纸一划而破,并且刚柔相济,既锋利,又不会折断。经专家考证,勾践剑之所以不生锈是因为剑身上带有进行过硫化处理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而硫化处理却是现代才有的工艺。此外,剑刃的精磨技术水平也可与现在精密磨床上生产的产品相媲美。剑柄上有11圈同心圆,槽壁厚度有0.2~0.8毫米,槽宽0.3~1.2毫米。春秋时期的工匠是如何造出这样精巧的宝剑的,他们的技术渊源又是什么呢?这在现在来讲都还是一个难解之谜。
勾践铸造宝剑,一是因为自己爱剑,二来是因为想要寻找武林高手,他知道没有哪个武林高手能抵挡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