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小验方,大疗效> 第36章 皮肤科疾病(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章 皮肤科疾病(1)(1 / 4)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系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同时累及神经和皮肤的常见皮肤病。其特征为单侧性,沿着被侵犯的三叉神经或脊神经分布区,呈带形的多片红斑基础上成簇疱疹,并伴有发热和神经痛,常有区域性淋巴结肿大。因本病好发于胸胁及腰部,故中医常称“缠腰火丹”。皮疹分布形如蛇,又称“蛇丹”、“蛇串疮”等。

病变责之于肝火脾湿郁于内,毒邪乘之诱于外,气血瘀阻为其果。治疗上大多采用清肝泻火,利湿解毒,化瘀止痛等法。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加减龙胆泻肝汤

【配方】龙胆草15克,柴胡、黄芩各10克,山栀20克,木通、车前子各10克,当归12克,熟地2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连服5~7日。对于病重、水疱疹面积大、皮损局部刺痛较剧的病人加重楼、大青叶各30克,绿豆衣12克。同时取煎液搽敷患处,每日2次。

【功效】清肝泻火,利湿解毒,主治带状疱疹。

【注意】方中木通应该用川木通为宜,马兜铃科关木通对肾脏有一定毒性,慎用之。

【方药解析】龙胆泻肝汤载于《医方集解》,原方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等药组成。

王不留行糊剂

【配方】王不留行。

【用法】上药以文火焙干呈黄褐色(或爆花),以不焦为度,研成细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涂抹患处,每日3次。

【功效】活血止痛。主治带状疱疹。

金芍一贯煎

【配方】白芍、生地各10~50克,郁金、北沙参、麦冬、枸杞各10~30克,当归、川楝子各6~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功效】滋阴养血,理气止痛。主治老年人带状疱疹。

【方药解析】从滋阴养血,疏肝理气立法治疗带状疱疹,符合老人阴血不足生理特点。本方疏补同用,以补为主。

大黄五倍子膏

【配方】生大黄2份,黄柏2份,五倍子1份,芒硝1份。

【用法】共为细末,加凡士林配成30%软膏备用,外搽患处。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收敛。主治带状疱疹。

加减升降汤

【配方】生大黄(后下)、姜黄、白僵蚕、生地、赤芍各10克,生山栀、黄连各5克,大青叶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若大便频繁则大黄减量同煎;发热者加生石膏;痛甚加乳香。

【功效】泻火解毒,活血止痛。主治带状疱疹。

二乌酒精浸液

【配方】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白芷、大黄、雄黄各10克,冰片1克,蜈蚣4条。

【用法】上药研极细末,加入纯酒精500毫升浸泡2周后备用。用时将浸泡液摇匀涂于患处,每日3~4次。

【功效】解毒止痛。主治带状疱疹。

【注意】本品有毒,不可内服,疱疹已溃者不宜用。

荨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一种常见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临床以瘙痒性风团,突然发生,迅速消退,消后不留任何痕迹为特征。任何季节任何时间均可发病,此起彼伏,一日数次不等,自觉剧痒、灼热,全身均可发病。若发在眼睑、口唇等组织疏松部位,水肿特别明显。有的累及呼吸道及肠胃,可出现喉头水肿、胸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也可出现心悸、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多,如食物添加剂、药物、感染、动植物及吸入物、物理因素、内脏疾患、精神刺激、遗传因素等。祖国医学称本病为“瘾疹”。多因禀赋不足、风寒风热外袭,或肠胃湿热、情志内伤、气血两虚、冲任失调、肠道寄生虫等,导致肌肤失养,营卫不和而发病。

辨证治疗宜随证变通,一般急性发作期多由外邪引起,多为实证,若属风寒证则风团苍白,遇冷或风吹加剧,得热则减,多在冬季发病,脉迟或濡缓,舌苔白,治宜疏风散寒、调和营卫;风热型则皮疹色赤,遇热加剧,得冷则减,多在夏秋季发病,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止痒;肠胃实热型除皮肤风团外,伴脘腹疼痛,大便秘结,甚则恶心呕吐,苔黄腻脉滑数,治宜疏风解表、通腑泄热;营卫不和型证见恶风自汗,易感冒,天阴及早晚较重,舌淡脉细缓,治宜固表御风。如果风团广泛伴有休克者,应积极抢救治疗,有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时应立即给氧,必要时作气管切开。

平时应尽量做好预防,尽可能地找到发病原因和诱因,并去除之。禁用和禁食某些对机体过敏的药物及食物,避免接触致敏物品,积极防治肠道寄生虫病,随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加强体育锻炼,以防止复发。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消风散

【配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