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小验方,大疗效> 第6章 消化系统疾病(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章 消化系统疾病(2)(1 / 4)

【配方】乌梅30克,磨盘草30克,黄精30克,醋生地40克,醋白芍40克,醋枳壳40克,赤芍40克,醋熟地15克,沙参15克,炙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10剂为1个疗程。

【功效】滋阴益气,主治胃下垂。临床表现为左下腹下坠,食后加重,脘腹隐痛或灼热痛,口干唇燥,饥不思食,呃逆嗳气,口渴而不喜饮,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消瘦颧红,面色萎黄,肌肤干燥,上腹部、左下腹可扪及或听到腹主动脉搏动波,X线钡餐透视或拍片示胃下极在髂嵴连线下3厘米。

【方药解析】磨盘草有升清降浊、健脾止泻之功。

化饮调气方

【配方】半夏9克,陈皮6克,枳实15克,茯苓12克,党参12克,大腹皮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症状显著改善后,改用煮散或研末吞服。化饮调气方

【功效】益气化饮。主治胃下垂水停中焦证,见脘腹胀满,胃中有振水音,舌苔白滑的患者。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其次是肝硬化并发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急性胃黏膜病亦属常见,其他尚有因胃癌、胆道等疾患引起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与黑便,以及由于失血而引起的周围循环衰竭。

本病属中医学“吐血”、“便血”范畴。其病机特点可归纳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于外”两大类。病机在临床上“火热者十居八九”,“属虚寒者十中一二”。胃出血是离经之血,离经之血则为瘀血,出血之后瘀阻脉络,瘀血不去则出血难止,故清朝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把“止血”与“消瘀”同列为治疗出血的两大法则。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五倍子煎剂

【配方】五倍子6克。

【用法】上药煎成100毫升,每日分3次服完。血红蛋白低于7克者酌情输血。

【功效】收敛止血。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注意】少数病人服本方有恶心感,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便秘,个别患者便秘长达1周。对肝肾功能无影响。

【方药解析】另有用五白止血散(五倍子、白芨等量,烘干,研末,每袋装20克),每日1袋,加水150毫升,烧开,待凉后分4次口服。

赭石五芡汤

【配方】赭石25克,五倍子15克,芡实15克。

【用法】上药水煎,频服。

【功效】收涩止血。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血宁冲剂

【配方】大黄1000克,黄连330克,黄芩500克。

【用法】制成冲剂,分装100包,每包含生药18.3克。每次口服1包,每日3~4次。

【功效】泻火解毒,止血。主治上消化道出血,邪火内炽,迫血妄行,证见呕血吐血,便秘溲赤。

【方药解析】血宁冲剂是据《金匮要略》泻心汤研制而成。经分型观察,血宁冲剂对胃热、肝火、脾虚不摄三证出血均有效。泻心汤治疗吐血、衄血,其止血作用符合“清热凉血止血”、“祛瘀止血”、“降气止血”的机理,现代用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疗效。除血宁冲剂外,尚有用泻心汤加味(生大黄30克,黄连6克,黄芩9克,生赭石18克,花蕊石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加乌贼骨粉6克吞服。也有用泻心汤加三七、白芨、海螵蛸制成粉剂,每次3克,每日3次服用。

加味黄芪建中汤

【配方】炙黄芪12克,白芍、煅瓦楞子各30克,桂枝、炙甘草各5克,炮姜6克,怀山药、海螵蛸各15克,白芨10克,大枣7枚,饴糖(冲服)30克。

【用法】每日1剂,分2次煎服。连服7日为1个疗程。如第7日出血未止者加用奥美拉唑治疗。

【功效】温中健脾,补气摄血。主治上消化道出血,证见吐血便血,面部无华,头晕心悸,乏力肢软,汗出怕冷,胃脘隐痛,舌淡苔薄,脉细而软。

【随症加减】气虚甚者加党参;湿滞者加焦白术、半夏;气滞者加砂仁、陈皮;阳虚甚者加熟附片。

【方药解析】中阳虚弱,寒气内生,脉络受损,气不摄血,则血自离经而溢。治宜补气健脾,温中止血,阳复则阴寒得去,气足则血有归摄。

三七合剂

【配方】三七粉6克,阿胶口服液20毫升,安络血4毫升,止血敏8毫升。

【用法】以冷开水100毫升空腹送服,每日3~4次,大便隐血转阴后,三七粉减至3克,继续服用5~7天。

【功效】主治上消化道出血。

【方药解析】三七既能止血,又能化瘀,是一味止血而不留瘀之良药。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由胰腺本身分泌的消化酶被激活而发生自身消化所引起的急性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