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无师自通百姓经济学> 第33章 人生最大的一笔投资——婚恋经济学 (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3章 人生最大的一笔投资——婚恋经济学 (3)(1 / 3)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经济学原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因为小女孩的妈妈已经给她煮了十多年饭了,所以就不会觉得有什么可感激的。而老婆婆是第一次给她煮饭,所以她会觉得非常感激。人们在非常饥饿的时候吃馒头,吃第一个馒头一定是最香的;吃第二个馒头的时候就不如第一个香了;吃第三个馒头时基本饱了;再吃简直就是一种折磨,效用开始成为负值。这是在生活中很普通的一个边际效用递减的例子。

经济学中,所谓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后所获得的额外的满足程度,在其他商品的消费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不断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会带来更大的效用。但当消费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不断增加这种商品的消费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会逐渐下降,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其实在幸福的“市场”也遵循这个原理。母女的感情如此,夫妻的爱情也如此。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其带来的满足感会不断递减,其中第一次和第二次所获得的满足感最大。当第一次爱来临时,总是无比欣喜,这个时候它给人带来的效用无疑是最大的。这个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总是对初恋念念不忘。而当第二次来临时,一切都趋向平淡了。

从夫妻感情的角度看,长时间的亲密接触导致幸福的边际效用递减。人们通常把爱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戏称为“喜新厌旧”。

现代人的婚姻有“七年之痒”说,有关资料显示,人之所以产生幸福感,是因为大脑内分泌一种幸福激素,使人产生爱的激情,但是这种激素只能维持大约一年半的时间。也就是说,当幸福消费到一定时候,其边际效用就大大减少,如果不及时更新,就会出现喜新厌旧的局面。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更是直白地表示:“一男一女的爱情保鲜期只有8个月,就好像两个人上山,到了山顶,就不可避免的向下走一样。”而在夫妻生活中,你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享受着家庭带给你的愉悦。我们不是常说家庭是宁静而温暖的避风港吗?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夫妻生活就像是无形的消费品。

随着夫妻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两人都在“消费”着越来越多的家庭生活这一无形的消费品,每一天彼此从对方那里所获得的新鲜感和满足感也可能越来越少,不会再像当初结婚或是热恋的时候那样爱得死去活来,爱得义无返顾。用冯小刚的贺岁电影——《手机》中费墨先生(张国立饰)的一句话就是“二十多年都睡在一张床上,确实有点儿审美疲劳”。这种感受是正常的,也完全符合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这个时候,人们就感觉到自己的婚姻生活不如想象中那么幸福了。于是有人为了追求更多的幸福感就开始违背道德和情理,做出出轨的行为,这在男人身上尤其明显。所以对大多数夫妻来说,如果不进行自我调适,这种效用递减会给婚姻生活带来危机。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婚姻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如果掌握了这个规律,便可以有效防止幸福的边际效益递减。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如何能够使婚姻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满新鲜感,如何能够使“边际效应递增”。

营销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作产品生命周期,说的是在市场上销售的任何商品像人的生命从出生到死亡一样,都要经历一个从导入期到成长期、成熟期,最后再到衰退期的周期,用曲线表示就像一座山峰。这个周期,实际上就是人们边际效用递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从销售商品中获得的利润也在逐渐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突破产品生命周期对企业盈利的限制,管理学就提出了一个概念——创新。它指出要想企业的商品长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不断创新,就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在产品的成熟期期间向商品中加入新的元素,改变产品的特征。这个时候,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就应该像是连绵不断的群山。

因此,使婚姻生活“边际效应递增”的关键就是不断往婚姻生活中添加新的元素。那么如何寻找到新的元素并加到家庭生活中去呢?夫妻双方要有一双发现“新”的眼睛和一颗感觉“新”的心。比如说,每天变化早晨的问候方式,适时地改变家庭已有的生活模式等。还可以在特殊的日子里,像对方的生日、结婚纪念日等,每年都用不一样的方式庆祝。双方不论从文化、修养、见识上都同步而行,也就是有共同语言。这样,彼此都能够从生活中获得新的感受,边际效用不就是“递增”的吗?

另外,要使爱情日久弥新,还应注重提升感情品质和厚度,使爱情转变为亲情。

离婚再婚这笔经济账

离婚丢失的不仅是一个“已婚离异”的身份、那共同打拼建造的“家”、那个昔日亲密的“宝贝”、那段宝贵的青春岁月、曾经共同的回忆……还有巨大的一笔帐。两个人相识相知相伴一路走来,却走到了离婚这一步,这是当初谁也不曾想到的。如果说婚姻的开始是因为爱情的话,那婚姻的结束就纯粹是经济利益了。不管是有钱人还是普通工薪阶层,除了孩子,离婚就是一堆关于财产分割的事。虽然听上去有些残酷,但每个人其实都应该了解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