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度过一些古典的,新式的中文作品,最后觉得还是鲁迅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批判性。
过往时,我们去读经典的四书五经,那些三纲五常,伦理教化的东西比比皆是,那些忠孝仁义之道随处可见,那些演义类的或是纪传体的小说,无非是借助史实夸大的塑造,真正的实用的教化,真正的醍醐灌顶的当头棒喝,还是鲁迅的作品最鲜明。
正如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写的那样,阿Q在书本上看到的都是吃人的字样,满载着仁义道德的经典言论中,往往夹带着血腥的阴影,满含着冤魂的对不平世事的控诉与哀怨。
可是,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关于封建礼仪的非人道的教化和愚弄,使得人人形同行尸走肉,漂浮在满是血腥杀戮的非人世界,直至灵魂彻底的消亡。
从正史,到官方修注的典藏,到一般的主流言论,往往都是带着一定的局限性,甚至是愚弄性和欺骗性的,我们因为时间的推移而难以辨认其中的真伪,使得我们信了其中的一些言论与说教,其实我们中了那些著书人的毒了。
正如一人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诚然,相信书本是不可取的,迷信言论说教是愚蠢的,我们需要一种醍醐灌顶似的,让我们迅速从现实中清醒过来的一剂良药,而鲁迅先生的作品恰恰做到了,把我们从茫茫的历史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或的新生,重获光明的灯,找到了重拾灵魂,重塑灵魂的一道良方。
受到了两千年的封建文化的愚弄与压制,我们确实需要勇气和力量面对眼前的残酷现实的。
关于孔夫子误国造孽的说法,是要重新审视的,孔夫子确实对封建伦理秩序是有所建树的,可是,提出的只是关于社会秩序的总纲,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是对社会基本的伦理秩序的约束。真正对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起到致命的作用的人,要属董仲舒,三纲五常,君权神授,都是董仲舒对于儒家经典断章取义所致的。
我们面对这些逝去的飞烟,总要重新的审视那些过往的是非与功过。以往许多人的作品都是对过往的事实有所回护或掩饰的,因而失真了。
而鲁迅的作品不会,会以全新的方式,真实的视角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因而我们钟爱鲁迅的作品。